
诗人之死
人不可以选择怎样生,但是可以选择怎样死,虽然疾病和意外是不可预知的。青年诗人吾同树于8月1日在东莞家里自缢身亡,时年29岁。吾同树原名曾桓开,自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被《诗刊》评为“2007年度中国
人不可以选择怎样生,但是可以选择怎样死,虽然疾病和意外是不可预知的。青年诗人吾同树于8月1日在东莞家里自缢身亡,时年29岁。吾同树原名曾桓开,自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被《诗刊》评为“2007年度中国20位最具活力青年诗人”。据他的同行说他因在深圳办文化传播公司亏损感觉生存压力而自杀,也有人称他因房贷压力而厌世。
他的这一举动引起文学界众说纷纭。田教授说:“小树的行为可以理解,但从社会人的角度出发,这种行为不值得推崇,王小波有个比喻,他说,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脖颈上方顶着的是一座鸡窝,专门为那些下蛋的思想母鸡而准备。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相信他是经过思考的。”
文化中有一句俗语“好死不如赖活着”。每一个人都不容易,每个人都有权利支配自己的生活,甚至包括生死。他何尝不懂得妻儿老小的凄苦悲怜,何尝不眷顾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当一个人决定把这一切的一切统统放下的时刻,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和绝望!
有人在相关文字下这样说:自杀的人是不会有人理解的,因为了解的人都自杀了;其实我理解他为什么要死,尊敬他,可惜我们还都苟活在这个世上,任由自己唉声叹气!短暂的一生失望不已!人们常在嘲笑动物的低能,人又何尝不是动物?并且胜过禽兽,你愿意这样活吗。许多人坚持着,也许只是为了传宗接代而已……
“宁可在安静中听智慧人的言语,不听掌管愚昧人的喊声。”(《圣经·传道书》)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常常会被世人误解,尤其在盛行快餐文化的环境,诗人被边缘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诗歌需要理解,诗人更需要理解。”而那灵感的双刃剑,造就了他们的才华,同时那股魔力也容易反噬了他们,于是花落玉碎,他们离开滚滚红尘,回归诗的天堂。
这大概就是“悲剧”的美之所在:把一切美好毁灭,所谓“不疯魔不成戏”,敏感的诗人,活得丰富却又烦乱,游走在现实与虚幻之间,使他们本身通透如璧玉、脆弱如水晶。
凄美如斯、无奈如斯……
其实生死抉择总在世人的一念之间,《马大帅》中的范德彪万念俱灰,已经吃了长眠药,的孩子给他打了一个拜年电话,他就冲出去自救,最后晕倒在出租车里……他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他看到了希望。据说小树死后有政府愿意出资为他出版书籍等事宜,但是这些似乎有一些晚了。
中国有句成语叫盖棺论定,似乎所有的伟人都在死了之后,才成其为伟人,他在生前是看不到的。甚至过着非常凄苦的生活。英雄不是偶然的,在平时也应是出类拔萃的,至少也是默默无闻的,不要等到无可挽回的时候再去怜悯,这是我唯一的期望!
版权声明:本文由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