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80年代

解读80年代

覆鹿散文2025-11-05 17:38:54
三毛曾说过她单相思般得迷恋着三四十年代风云际会的大上海,我暗暗心惊于自己的心境何其相似。不同的是,我迷恋所有古旧而英雄辈出的年代。基于此,我--一个站在80年代尾巴上的人,翻开了80年代那段错综复杂的
三毛曾说过她单相思般得迷恋着三四十年代风云际会的大上海,我暗暗心惊于自己的心境何其相似。不同的是,我迷恋所有古旧而英雄辈出的年代。基于此,我--一个站在80年代尾巴上的人,翻开了80年代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
不回顾不知道那是怎样一个生机勃勃而又乱七八糟的年代。文革几乎让人们失去了话语权,而改革开放的思潮引发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发表言论的欲望。经历十年文革的浩劫,人们心中郁结的那口气终于迸发出来,各类诗文流派异彩纷呈,诗文奇葩遍地开花。一时间人人竞相谈论文学,不谈文学的人竟被认作赶不上潮流。现在广为人知的诗人和作家诸如于坚、海子、马原、余华、格非,均出自那个年代。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年代,然而所有的文人又都足够狂傲,谁都不服谁,犹如几千年前春秋时期的儒、道、法诸家之争。但是大多数形成于那个年代的作品又都被达上了极深的时代烙印,时过境迁,对于当下的人而言,它们已然不具备现实意义,终究散落在历史的风尘中了。从某种角度而言,那个年代的文学只是浩瀚的中华文化的一脉支流,主流依然是传统文化。我赞同西川的观点:人们不该把80年代神化。经历80年代风云的于坚亦在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太多80年代的文人最终归于平淡或放弃写作,无形之中形成了与绘画界的对比。与文人不同,画家们很早就接触到了西方美学流派,这就为他们走出时代框架提供了基础。陈丹青和罗中力享誉全球,张晓刚和叶永青画作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一路飙升。这样的光华之下,成名于80年代而今“默默无闻”的文人们似乎黯然失色了。我想,如今绘画界的宠儿们应该感谢他们当初利用各种渠道接触到的美学理论。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当初木讷不擅言谈的美学家李泽厚会成为一代风云人物。查建英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你可以用浪漫来形容80年代当年的很多想法都太乌托邦,自己还觉得非常有意义,会对中国产生很大影响实际上并没有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你还可以用脆弱来形容80年代,那个时代的人不知道自己有多脆弱。阿城曾说那个时期的人知识结构都是残缺的,单薄的,虽然有热情但能力并不是很大。”我们可以从中窥视到当时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和信息来源是多么贫乏。
80年代,音乐方面,红色经典和爱国歌曲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崔健的摇滚乐撼动人心直击中国人封闭的心灵,邓丽君才子佳人式的浪漫风靡大江南北。一刚一柔,让一向追求中庸平和的中国人如闻天外之音。加之文革带来的迷茫、悲哀和愤怒,崔健的歌成为青年们宣泄情感的最佳载体。邓丽君的歌更是被喻为当时的“靡靡之音”,连同琼瑶小说的风行天下,麻木已久的人们对纯美爱情的渴望完全被激发起来。同时,平民之子谭盾以交响曲《风雅颂》赢得国际大奖,成为继邓丽君之后走向国际的中国音乐家。
80年代,摄影作为一种颠覆传统的艺术形式也迅速发展起来。当时著名的摄影协会--四月影会几乎集中了当时中国摄影界的所有中坚力量。可贵的是,当初他们纯粹是为了艺术而摄影,不掺杂丝毫功利色彩。这一定程度上给了艺术家们良好的熏陶,也为他们展示作品和交流思想的平台。后来,四月影会的成员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都拍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影视作品。电影制作从关注集体民族等大方面转向对人性的探索,中国影坛刮起一股追求个性的风潮。《红高粱》赢得国际荣誉,有外国人对之的评价是第一次从影片中看到了中国男人的欲望。也就是说,以前中国电影里的中国男人都是无欲望的,当然那是理想化了的人物。这时期的电影制作者进行了一系列此类里程碑式的探索。
当年摄影师池小宁家里艺术沙龙式的聚会,自由散漫又充满浓烈的艺术气息。这样的聚会让为联想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浪漫之都巴黎。当时的巴黎各式各样的艺术沙龙比比皆是,各种艺术流派相互碰撞生生不息。几乎后来所有的艺术流派都能在当时的巴黎找到源头。当时巴黎一群群生机勃勃的青年虽然都还是无名之辈,但许多年后很多人都成为一代大师。海明威、毕加索都曾流连于当时的巴黎。80年代中国整体的那种混乱又思想启蒙气氛活跃的氛围像极了那时的巴黎。如今活跃于中国各界的精英同样很多出自80年代,余秋雨、张艺谋、李连杰、欧阳江河……每个名字后面都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连同那段历史,无论悲喜,都成了无法复制的经典,因为远离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借用《追寻80年代》卷首的话来形容那个年代:这是激情流溢的年代,这是理性回归的年代;这是众声喧嚣的年代,这是暗潮涌动的年代;这是启蒙驱魅的年代,这是复兴崛起的年代;这是需要追寻和怀念的年代,这是尚待品啜和反思的年代。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