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精神(二)

鲁迅先生的精神(二)

假涂杂文2026-01-09 04:00:38
鲁迅先生是一面高高飘扬在文坛和历史上空的鲜艳的旗帜。他尖锐的笔锋,犀利的语言,晦涩的讽喻,始终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插在敌人的心脏。他是一位语言大师,也是一位民族的斗士。他的文章振聋发聩,惊世骇俗。北大著
鲁迅先生是一面高高飘扬在文坛和历史上空的鲜艳的旗帜。他尖锐的笔锋,犀利的语言,晦涩的讽喻,始终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插在敌人的心脏。他是一位语言大师,也是一位民族的斗士。他的文章振聋发聩,惊世骇俗。
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说:“凡在有思索的地方,凡有思索的人,鲁迅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鲁迅是民族历史上少有的魁杰,也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英雄。
1921年,31岁的鲁迅先生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担任大总统以后,教育部随政府搬迁到北京,鲁迅历任教育部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教育部佥事。这时,鲁迅经历了一段苦闷时期,由于对社会革命颇感失望。他整日沉迷于收集拓本之中,同时,他专心校编谢承的《后汉书》、《嵇康传》。……后来受钱玄同的影响,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并且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兼职讲师。
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这一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鲁迅与泰戈尔见面并且合影留念。
1924年,鲁迅创作了《祝福》,是《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祝福》的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是,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并没有完全实现。整个中国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下,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仍然严重的束缚着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的妇女。她们受尽剥削和压迫,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像一道道锁链一样,严重地束缚着她们的身心。1919年的“五四”运动,提出“反帝、反封建、打到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为鲁迅这一时期探索的主要问题。《祝福》就是在这种探索下而产生的。
《祝福》的主要人物是“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与广大的农村妇女一样,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基本上停留在生存层面的意义上。然而,尽管这样的一点可怜要求,也被封建文化和冷漠的社会拒之门外。祥林嫂年轻丧夫,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基本的生存问题暂时得到解决了,她心里非常满足。而后,不幸被婆母偷偷地卖给贺老六,祥林嫂为了所谓的“贞洁”问题,进行了最大的抵抗。再后来,她仿佛过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现实生活的满足,使她暂时抛开了精神负担。两年后,她与贺老六的儿子“阿毛”被狼叼走了,丈夫贺老六也不幸死去。可怜的祥林嫂被迫无奈,再次流落到鲁镇。她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向人们一遍又一遍讲述着自己的孩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刚开始,祥林嫂的悲惨的故事,还能够满足人们猎奇的好奇心,也能够博得女人们一点点同情的眼泪。渐渐地,当她们听到这个悲惨的故事时,便“没趣的走了开去”。……祥林嫂在捐门槛后,还不能洗脱自己的“滔天大罪”,祥林嫂的精神彻底的崩溃了。致使她最终走向毁灭。
这篇小说取名为《祝福》,小说从鲁镇的人们忙于准备“祝福”开始,又在鲁镇上“祝福”的爆竹声中结束。祥林嫂的悲惨故事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提到“祝福”,往往会使人们想到“喜庆、吉祥”的气氛,而在小说中,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的特殊环境中,祥林嫂特殊的悲惨命运,与鲁镇的欢乐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包含了极大的讽刺意味。
小说是这样开头的:“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加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就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当描写到“我”遇到祥林嫂时这样写道:“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消瘦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小说多出描写祥林嫂的外貌,特别是对她眼睛的刻画,表明她的身份、性格、以及精神状态和不幸遭遇。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
《药》是鲁迅《呐喊》里的一篇短篇小说。《药》对黑暗社会的鞭挞,对腐朽封建制度的抨击,对革命仁人志士的同情和对愚昧无知的国民的痛心疾首,都体现在鲁迅的短篇小说《药》中。
《药》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出一幅不同寻常的图景。“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污的灯盏,……”及次我们读下去时,“‘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原来是一个眼光像两把刀,浑身黑色的人在与华老栓暗暗地做着一笔交易,华老栓用钱买那个人手里的一个鲜红的“人血馒头”。华老栓买“人血馒头”是为了给儿子华小栓治病的。(华小栓患的是痨病。)后来,我们知道,这个“人血馒头”的血,是革命者夏雨的鲜血。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那个小家伙!”……“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没有料到他竟然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
我们从茶馆里喝茶人的对话中仔细琢磨。这些三教九流的人可以看作是浓缩了社会的一个缩影。他们全部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小说结尾戏剧性地是花大妈给儿子华小栓上坟时,竟会遇到夏瑜的母亲也来给她儿子夏瑜上坟。多么可悲,对么具有戏剧性的一幕,多么具有讽刺性。纵观这篇小说,情节高潮迭起,内容环环相扣。首尾白描的景物寓意更加深刻,并且发人深思。
鲁迅以《药》为题,可谓匠心独运。蘸着革命党人夏瑜鲜血的“人血馒头”,竟然当作挽救华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