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当前中职教育现状与隐忧

我看当前中职教育现状与隐忧

铁灰杂文2025-11-14 03:05:26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一、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好景
1.政府倡导,扶贫助学,国家对中职教育重视程度前所没有。
开放改革三十多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所未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前所未有。如广东省制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就要求:“以中等专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告诉我们:2009年初以来,省教育厅启动了‘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研究’课题,催动了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当前,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进一步问计于民,广集众智,努力做好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调研工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决定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政府制定政策并已实施对贫困生、农村生给予助学补贴,积极鼓励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在此政策的影响下,好些原本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不再读书的也进来中职就读。可见,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前所没有。
2.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普遍提高,生源渐趋稳定。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稳固而长足的发展,真正有了能与普高平分半壁江山的趋势。据某校招生数据看:2000年前后,全校学生总人数多时是千余人,少时不足一千人。跨转2005年后,人数日渐激增,至今人数三千多人。这与学生自身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学生家长对自身子女的认识和对职教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外部环境大学生就业不畅有关系,也与政府的提倡引导有关系,也与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有关系,因此中职生源与之前相比,转趋稳定,人数递增。
3.借用工荒的东风,掀起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高潮。
金融风暴后,珠三角、长三角都进入用工荒高潮,因此,学生到企业实习或顶岗的门槛低了。如某校3000多学生,毕业生基本都去了实习或顶岗。这是中职学校前所未有企盼不及的好事,解决了以往难以达到的实习见习的难题。于校于生都有好处。
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隐忧
1.专业分布不尽科学,以生源需求就读专业。
中职生源递增是好事,只可惜在专业方面分布不尽科学,为稳住生源,往往是以学生的志愿,家长的意向而就读那么几个专业。以某校所设置的专业看,分三个教学部,其中经管部设置了:会计、幼师、酒旅等几个专业,其中有的专业只一个班或一个班也不足,剩下的大部分都就读某个专业。其他部如机电部、信息部的情形也大同小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有的家长企望为子女将来谋份好工做,不用做车间工,或自以为某专业前景不佳而盲目跟风扎堆选读某一专业的,等等。
2.提高质量深化改革,工学结合还需完善。
某校的毕业生基本都参与工学结合,对这些学生来说,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思想层面的,就是:处世维艰,打工不易;工时太长,工薪低微。学生的实习并不是依各自的专业进行实习的,而是某条生产线上的某一个工作点的一员,只不过是用工荒的代替品而已。要提高质量,完善工学结合,恐怕从专业设置,企业的配合,以及学生、学生家长在就学、就业思想等等方面入手才行。
3.适用的技能型师资紧缺。
现在的学校,从小学到普高、职高,女教师已占据半壁江山,学生性格形成有何好处已无须赘述。本人并非歧视女性,但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女教师的动手能力终处劣势。从师资来源看,老教师基本都是从普教转过来的,而新教师在聘用时则先看名校,次看专业,重在笔试,动手能力如何或许蒙然不知,哪能聘上适合的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师资,现时中国赵括式的专家太多了。办学理念及目标虽然一天比一天清晰明朗,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中职学校要走出普教的教学模式还是困难重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或是习惯思维使然,或是驾轻就熟、避难就易使然。
三、造成当前中等职教现状原因浅探
1.观念未能跟上形势所需。
我国是人口大国,开放改革后也是制造业大国,本应是人力资源大国,但由于前几年普高热的引导,以及人们对国家发展大势认识不足,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因而从学生到家长甚至某些办学者都不看好中等职业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有偏见。好些家长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出来后都是做一线工、辛苦工,因而不愿自己的子女就读中职。虽然现在家长们已经意识到不让孩子读书不行,为此也愿意让子女将就读中职,但却不管自己的子女兴趣爱好如何,发展潜质如何,跟风有书就读。再加上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时不一定能以自己所学专业就业,造成许多家长许多学生为读书而读书,读完再考虑,为此就造成一些专业扎堆,一些专业又无人问津,人材培养极不均衡。这种现象应予以改变,才能与时俱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己家庭与子女的基础才定夺就读什么。
2.社会环境未能真正体现专长优势与公平竞争。
①工薪低,无吸引力。用人单位方面,现实中普工需求量最大,但工薪低,无吸引力,技术工需求方面不能说不需要,但也不见得需要很多,因为现在的大企业基本都是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因而,大部分的普工都是生产线工人。况且大多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在一个单位做的时间长了,老板对这类人大多就不再提薪,并设置一些人为的障碍,让你自动离职,免得说不提你的工薪,与政策有违。就以幼师专业为例,现在的幼儿园,大多已是私营的,我们的幼师毕业生在毕业时很抢手。因是新手,工薪不高,教幼儿园,质量方面也不好评价,只要管好不出安全问题就行了,因此很抢手。可他们的师姐就糟糕了,师妹来了,师姐被辞退也就不远了。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在校生对学习的态度与对社会的思考与彷徨。现实社会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严重的缺工荒。里面既有学生、学生家长不愿做车间工、一线工的原因,也有车间工、一线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