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辩尚在的美好情感

百辩尚在的美好情感

均热杂文2025-04-18 06:07:55
【前言】老实说,我是一个很想实现教师价值的老师,但我的科目并不是学生很喜欢很有兴趣的那种。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着用最投入的状态去表现自己微薄的能力。正值又一个教师节的来临,思绪泛起,竟也不太平静起来,
【前言】老实说,我是一个很想实现教师价值的老师,但我的科目并不是学生很喜欢很有兴趣的那种。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着用最投入的状态去表现自己微薄的能力。正值又一个教师节的来临,思绪泛起,竟也不太平静起来,想写点什么,却深感艰涩。打开自己那些留在“教学互动”文件里的零碎文字与信件,产生了将他们一部分拿出来的冲动。这篇是其中之一吧。那些留在作业本中返回给学生的文字是永远地回不来了,想必多数也已被同学们遗忘。

这是一个非常有思考价值和现实考量意义的辩题。孰轻孰重,不到艰难抉择的时刻还真难以见分晓,或许正因如此,才带来了辩论中的激烈纷争。近百人参与的辩论或许是无法深入的,但愿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无疑是成功的标志。如果在辩论中还有让我们停留思考的地方,也就足以欣慰了。总体评价,除了教师在组织上缺乏严密和威力外,讨论课是成功的。
一、成功所在
1.思维广泛。一些质问虽然三言两语,但很有杀伤力,触发思考的点很多,很有思辩的价值,从而带来好的辩“眼”,实现了辩论的目的之一,即拓展思维,喷发智慧和展现个性的目的。以下内容可见:
◎拿出“亲君子,远小人”来辩论,会让我们直接思考人际关系的疏密及其原因问题;
◎“远亲不如近邻”、“女怕嫁错郎”是持“利益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纽带”观点的反方拿出的辩驳俗语。他们在这里把“近邻”和“嫁错郎”都同利益得失对应。当他们拿出这样的论据后,假若正方抓住机会是可以有“利”可图的,拿来正好一用。因为“近邻”也好,怕嫁错郎也好,其实前者指的就是邻里关系要友好,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如果成天为了鸡毛祘皮的小事吵架打架就不好了,说的正是建立情感。而女怕嫁错郎更是指的不要嫁一个狼心狗肺不讲感情不负责任的人,决不是指从他那里得不到利益、沾不上好处。不管怎样,反方思维到这里,已经是很智慧了。
◎有同学说情感是普遍存在的,具有稳定性,而人的需求却在不断变化,具有相对性,不确定性,因此在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上就有了轻重的不同。这个角度也是不错的,很理性,有说服力。
◎有反方同学把利益归位在生存利益上,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谈群居的原因和意义,虽然肯定引起不同的声音,但我觉得他的视野打开了,在“利益”之前贯以“生存”二字,并推向历史之初,一下子扩大了时空界面,增强了辩论的历史高度,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有同学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入手,谈到利益的统一与利益的分配,说虽然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但利益是人际关系的本质,这一观点有自己的逻辑走向,克服了随意表达观点的不严谨性。
◎有的同学从人际关系学角度谈到互利互惠,谈到人们因广泛的需求而交际不断扩大化,也是有新意的。有的同学拿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等命题出来一驳,虽模糊了人生原则,但也足以引起大家对利益问题的高度重视,从而为反方赢得关注点。
◎体育班的同学这次讨论表现得很放松,他们几乎没有受到辩题的束缚。虽然他们时有调侃,但也没有超出纪律限度,相反有不少看法可令人延展思考。这里举出几例:
(1)他们举出“刘邦、项羽”的关系来谈,是个很不错的案例。可惜没有同学借此深入探讨下去。
(2)他们由战争问题谈到外交关系尤其谈到美伊关系、中日关系,进而谈到“南京大屠杀”,虽然离开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漫天思考去了,但却是对国与国关系的深刻反思。维系国与国之间关系(同类扩大)的基本纽带究竟是什么?这个角度反方和正方都有辩论的许多材料。比如,有反方同学从中日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各国不同想法出发,肯定互利方式、合作方式即通过利益协调方式来维护两国关系关系正常化。这种论证是理性的。但正方可以从民族情感、民族尊严、独立自主原则等方面质问反方,当利益共同体无法存在时,两国关系的维系根本上靠什么?等等吧。他们这一方面的争辩看起来越过了人际关系而谈国际关系,事实上还是归结为人与人的问题。判定有效。
(3)他们的正方将商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摆出来辩论,在我看来是抓住了一个极典型的极富现实意义的社会关系问题来辩驳。实在是个深刻的话题。在这里,商人之间利益处在什么位置?是目标还是手段?情感发生什么作用?是目的还是手段?由此还引出商人与顾客的关系问题。这让我们不能不想到“顾客就是上帝”、“顾客满意,我们就满意”、“一切为了顾客”的商业标语和商业理念,那么这其中的“情感”多少?利益几何?商人与顾客之间的正常关系如何维系?靠彼此的需要即利益,还是真诚之心?如何将两者统一,其间发生维系作用的主要方面是哪一个?有意思。过段时间要讲“市场经济”,正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大家都可以好好想一想。
(4)他们还以师生关系问题辩论不休。这让老师下课后走在路上反复地问自己,师生关系到底是情感关系,还是利益关系,到现在我都还没有想清楚。不过有一点我确认了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有爱心的老师,如此而已。不过中外古今的教育家、思想家早有定论。大家学了教育学,相信能找到合理的答案。
◎还有同学惊天一语:如果父母不给我钱,不问不管我,那我对父母会有情感吗?父母对我不义,我对父母也就难有情,所以先有利益后有情感,所以利益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纽带。可以说这位同学的思想是朴实的,但我以为不是对的。他的坦率折射出利益交换意识在当下的普遍存在,其范围已经渗透到从前在我们看来坚不可摧的亲情之中了。你能说他的发言不具有杀伤力吗?
◎有位同学在辩论中一个回答,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同学质问:“有没有谁会天天请你吃饭?”那位同学有点生气地回答:“有,我爸!”这一句,带来了情感的冲击力,我印象很深。
◎最后,体育班正方与反方各有一人临时出面做总结发言,我觉得表现非常不错。展示了他们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整合能力。
2.辩论者直抒胸臆,风格真实坦率。虽有一些不当心态,但摆出来,不虚美掩过,表达真实的自我,教者认为这比不说真话,生搬硬套要好上百倍。当下社会最伤感的就是人际关系的虚伪。首先做一个真实的人,我觉得这点很重要。
3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