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局

残局

荣辉杂文2025-12-12 12:54:08
残局,引发许多妙趣。棋手对弈,相继耗去一些子力、一些时间、一些心智。静下心再度审视,发现盘上残子的格局骤然精彩,隐匿的绝妙浮显出脉络来,顿时理清制胜的线路。人的世界,有争斗,有恩怨,就有江湖。与武林不
残局,引发许多妙趣。
棋手对弈,相继耗去一些子力、一些时间、一些心智。静下心再度审视,发现盘上残子的格局骤然精彩,隐匿的绝妙浮显出脉络来,顿时理清制胜的线路。
人的世界,有争斗,有恩怨,就有江湖。与武林不同,棋士的剑在心,招在盘上,制敌先机或者蓄势待发,缠斗百十回合,终于亮出必杀秘技:残局妙手。古人棋谱里,记载许多泣血之作,经典的残局战例,或是精心设计的江湖排局,无一不为之拍案叫绝。
无事读闲书,我也偶翻棋谱。跟随高人行棋步调,一旦品出棋技的深远和妙味,立觉舒坦;倘若获得棋外的启迪,更会享受到闲暇的乐趣。曾经看过一则“马擒单士”的残局精解,谱中用七、八招便简明破敌取胜。古人赋此雅名:七步吟诗,颇有关羽温酒斩华雄的快捷,蕴含曹植临危的悲切和聪颖。民间也有人戏称之:八步赶蝉,不由地想起古龙的小说《风云第一刀》,烟中飞鹤云在天、八步赶蝉追云去。
有人从棋里悟出人生,也有人将历史演变成棋局。所谓“世事如棋”,那不过是读书人的某种刻意,为其思考作出一种解释,不足为奇。偶然间读到谭伯牛先生的新作《天下残局——断章取义晚清史》,把些个稗官野史的段子串联成故事,勾画出自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后,大清帝国乱世没落的逐渐显现。书中的人物细节多是曾国藩与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凭借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思想而造反,打出“天下一家,同享太平”的旗帜号令天下兄弟;曾国藩则殚精竭虑为大清帝国后期的崛起而奋力,竟然拼出清朝后期近十年的中兴变奏。可是,晚清的天下残局没有人有能力破解,封建王朝只会融化在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分崩离析、烟消云散了。书名《天下残局》我甚为喜欢,里面的故事趣味横生,读来轻松畅快。其中《如夫人和同进士》一节,借曾国藩的谐谑,讽刺清朝科举考试、软硬文凭的鄙陋,可谓酣畅淋漓。
但凡爱好象棋的人,兴趣多始于旁观;而自认为棋力超群者,以破残局为傲。街头巷口,常有摆残局的摊儿,那主多半是个老头。地上铺张塑料布,纸上画楚河汉界,摆放几个残子:孤帅横车、高马低卒,便吸引路人眼球。残局摊儿设小赌注,好胜的客官几乎全部溃败。并非摊主棋艺高强,而是他早将残局套路背得滚瓜烂熟,引君入瓮罢了。江湖著名残局“七星聚会”便有几十上百的回合,步步应对精确靠谱,才有和棋的正解。客官非专业棋士,哪里识得其中玄机,稍有失误,就回天无力了。
摊主不公平对弈,奸巧设残局,与其说赢赌棋、不如说是为骗几个小钱,只可怜那贪胜的客官做了愿者上钩的鱼。行骗也罢,上当也罢,皆折射出人贪欲的本性。贪名利、贪权势、贪赃枉法,如今不在个别,已经构成社会的阴暗面。小者腐蚀心智、人财损失,大者动摇根本、危及社稷,崛起的国势将变成不可收拾的残局。
真正的高手,不是每靠破解懵懂临头的困境获胜,而是有早期预见到未来残局走向的敏感,从布局、中局就开始引导棋局往自己有利的方面发展。摸着石头过河,可以用在局势不明朗的当时进行探索,但绝不是治理人政的永久良方。唯有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的思想者,才有魄力和智慧把握住人世这一盘棋。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