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若的智慧

海神若的智慧

驯羽杂文2025-03-28 07:59:58
斥鴳、蜩与学鸠“翱翔”蓬蒿之间,安然自足,甚而又嘲笑大鹏“奚用之九万里而南为”?乍闻之让人不禁掩口而笑:斥鴳等小虫雀视野何其窄,胸怀何其狭,境界又是何其浅。转而思之却觉其中有一种大庄重:视野决定胸怀,
斥鴳、蜩与学鸠“翱翔”蓬蒿之间,安然自足,甚而又嘲笑大鹏“奚用之九万里而南为”?乍闻之让人不禁掩口而笑:斥鴳等小虫雀视野何其窄,胸怀何其狭,境界又是何其浅。
转而思之却觉其中有一种大庄重:视野决定胸怀,胸怀决定境界。
这真可以是对人生的大警醒。
不禁想起刚刚读罢的《杜甫传》,关于“诗圣”“诗史”的那些经典常谈领略之外,一点新的体悟更让我反复玩味。杜甫一度贴身侍奉皇帝,终日伺察皇帝颜色,周旋于同僚之间,他的视野拘囿在方圆不足一百平方公里的长安城内,更多的时候只聚焦在宫中朝上。他的眼界一天天变得狭窄,他胸中所盛的只剩日甚一日的谨小慎微、保职求生,哪还有地方来装其他的东西呢?这一时期的杜诗轻飘而没有重量,这一时期的杜诗不能纳入“诗史”,更成就不了“诗圣”。
然而历史自有他大手笔的安排,无论是战乱流离还是见逐被斥,杜甫一生大部分时间走在广阔的天地间,万里行路开阔了他的视野,他的胸怀亦随之开阔,从最初的悲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到“三吏”“三别”,再至呼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最终达到了他“圣”的境界。
高境界产生于大胸怀,大胸怀又取决于阔视野,而开阔的视野不仅需要万里行路来达成,更需要万卷读书来造就。
毛泽东一代伟人,起始也不过是一个交通不便、风气闭塞的山村里的普通孩子,当他开始读《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和《西游记》,他看到了山村之外的世界,他的胸怀中装下了造反改变社会的英雄,他读了《盛世危言》,激发了他更强烈的求学欲望,读了谈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他说“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也就是读的这些书促使他“立志出乡关”,到湘乡,到长沙去,他读了康有为、梁启超,他读了卢梭、斯宾塞、孟德斯鸠……他由此又去读更多的书,行更多的路,他到北京去,到上海去,他读了《新青年》,做了北大图书馆佐理员……他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他读了《共产党宣言》,他“结识”了马克思……
毛泽东的一生是不断学习成长的一生,生命不止,读书不息,他因读书而开阔视野,这视野又促进了他胸怀之阔大,阔大后的胸怀又需更为广博的视野,所以再去读新的书,再去走新的路,直至成就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年轻的毛泽东即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我们不说谁说;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干谁干。”以国家和天下作为自己的定位点,从韶山冲走出的石三伢子,缔造了空前绝后的传奇人生。
圣人、伟人的境界常人固然不易达成,但也绝不能只用来仰望,不断地宽视野,阔胸怀,提升境界,亦是每个平凡人都应该引以为目标并躬身践行的。
庄子《秋水》中河伯曾同斥鴳等小虫雀一样“坐井观天”,但当他遇到海神若之后立刻觉醒,这比嘲笑大鹏而不自省的小虫雀境界要高得多。而与河伯相比,海神若则显得更为博大,他清醒地认识到还有比自己更大的,与天地相比,他认为自己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
这就告诉我们视野不仅仅是客观的存在,更是主观的学习与认知。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人如同斥鴳等一样安然自足甚至以蓬蒿树梢的高度为骄傲,纵使遇见大鹏亦无济于自身的长进。
视野决定胸怀,胸怀从视野中来,最终化入境界中去。
愿每一个平凡人都能活出海神若的智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