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高考状元是为科举制度还魂
尽管“状元”这个名称换掉了,但是高考全省第一的学生大名还是在某些媒体上出现了。尽管省厅明令禁止炒作所谓的高考状元,但是我估计媒体还是会宣扬的,因为“人民大众有这个需要”么。如今的教育与竞技体育类似。看
尽管“状元”这个名称换掉了,但是高考全省第一的学生大名还是在某些媒体上出现了。尽管省厅明令禁止炒作所谓的高考状元,但是我估计媒体还是会宣扬的,因为“人民大众有这个需要”么。如今的教育与竞技体育类似。看一场比赛,如果只看了过程而不知道谁是冠军,显然非常遗憾。而如今的教育也同理,学生辛辛苦苦十二年,为的就是高考成绩。广大的家长自然非常想知道在这场残酷竞争下,谁是最终的胜者。
事实上,这是场没有胜者的战争。十二年的应试教育,让学生身心俱疲。高度近视,患颈椎病,产生心理疾病,甚至还有少数学生因为不堪学习压力而跳楼致死。
在那些状元灿烂的笑容背后,隐含着多少辛酸的泪水……
这正如中国古代的教育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所带来的危害一样。
中国封建社会是个等级制度,分为士农工商。谁可以成为“士”?汉朝是推举,后来恐怕是所举非贤了,这个制度搞不下去了;晋朝搞的是门阀制度,出身贵族的人当官,出身寒门的人永远没有机会入仕,这就造成极大的不公平。
隋唐开科举制度以后,终于实现表面的公平:人人都有机会读书,读书人每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得到入仕的机会。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景象,所以一千多年来,那么多人愿意“头悬梁,锥刺股”发奋苦读,为求“金榜题名”。
考上的,自然成为官吏,即使不荣华富贵,也衣食无忧。但没考上的,因其手无缚鸡之力,又无专业谋生手段,往往穷困潦倒,食不果腹。《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就是一明证。范进后来总算考上,飞黄腾达。但事实上,像他这样高龄考生没考中的,大有人在。他们虽饱读诗书,但终究成为“百无一用”之人,成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古时便有许多人因考试而自杀。古时江南一带的考生集中在江南贡院(现南京夫子庙附近)考试。考试三日内,吃喝拉撒睡都在一间小小的号舍内。有人因题目太难自感考试无望,有人因不堪考试生活之苦,遂或上吊或用木签戳死等等。他们死后,尸体不得从大门搬出,只能由工具从高墙抛出。
科举制度虽然客观上也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人才,但是它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出管理社会的官吏。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只有少数人通过读书受到教育,这没关系,只要有一批读过书的人来有效治理他们就行了。
这在当时,是适应中国的封建帝制的。
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弊端已显露无遗。那个会写四种回字的孔已己之流,怎能抵挡西方的船坚炮利?所以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
非常遗憾的是,直至今日,现代教育的机制在我国依然没有完全成熟。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权利受教育。教育是把人培养地更好,让公民们懂得基本的礼仪规范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进入学校,等于进入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从小学起,就给学生的各科排名次。学生的综合发展被简单的一个个数据代替了。难怪有位教育专家痛心地说:“在中国的学校,只看得见冰冷的数字,看不见鲜活的生命!”
不讲合作,不讲关爱,只管自己所谓的成功。这是什么法则?这是丛林法则!丛林法则宣扬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从小接受丛林法则的学生成年后,他们知道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所以咱们的火腿里有敌敌畏,咱们的牛奶里有三聚氰胺;所以咱们的看守所里“躲猫猫”很危险,所以咱们的斑马线上会遇到“70码”的高级跑车!
当在学校里阅读经典名著被视为浪费时间,当课后进行运动体育锻炼被视为不务正业,当双休日去郊游去参观博物馆被视为荒废学业。我们的教育,还剩下什么了?只不过一本本没有生命力的课本,只不过一张张过了高考就一无用处的试卷!
有人疾呼:我们需要高考,因为它是最公正的选拔制度。我们需要选拔,也需要公正,但不需要如此巨大的代价!
时代不同了,我们现在培养的大学生其实是在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并不是选拔将来的官吏将来的高管。所以根本没必要窝里斗,根本没必要自相残杀!因为所谓的排名,都是市内省内国内的。也就是说,是中国学生在互相消耗互相恶性竞争。
可是,有多少人才可以浪费呢?
十年文革,已经耽误了一代人;二十多年的应试教育,还要耽误几代人?
不要再炒作“高考状元”了,他们其实也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除了智力惊人运气比较好之外,此外还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他们究竟为社会做出过什么贡献?他们有没有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心?他们有没有为社区服务过?他们有没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那是古代的事了,都21世纪了,怎么还是老花头呢?
版权声明:本文由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挑战教育,树立教育强县
下一篇:被刺的刺客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