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谍记之《黑暗中的音乐》

读谍记之《黑暗中的音乐》

羣才杂文2025-11-25 15:40:06
Bengt在一次射击训练时走神被击中,虽然保住了性命,却成了盲人。在最初他也曾对突如其来的生活的变故而痛苦、绝望,但是在家人,尤其是女仆人Ingrid的鼓励下,他终于在钢琴演奏方面颇有建树,之后尽管在
Bengt在一次射击训练时走神被击中,虽然保住了性命,却成了盲人。在最初他也曾对突如其来的生活的变故而痛苦、绝望,但是在家人,尤其是女仆人Ingrid的鼓励下,他终于在钢琴演奏方面颇有建树,之后尽管在求学、工作的路途上屡历波折,他都能坦然接受,积极应对,直至他察觉到Ingrid已经有了男友,以及发现他被朋友利用这两桩事促成了他自杀的念头,但是最终被火车司机及时发现而一度制止,同时Ingrid的突然省悟也彻底扭转了Bengt的命运,然后,他们抵制住了外界的巨大压力而使情有所终,故事以他们告别阴暗的旧世界寻求新世界为结局。
《黑暗中的音乐》拍摄于1948年,这时英格玛·伯格曼正由戏剧转入电影行业不久,之前他在戏剧届已经是个颇有份量的人物,不但参预导演,并且在当中表演一些角色,转型之后,他的电影继续受到好评。虽然,《黑暗中的音乐》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我们拿他早期的电影与后面的成熟的作品相比较会发现,他所关注的内容始终在同一个范畴之内,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一提起英格玛·伯格曼就会想到哲学,譬如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曲线上的取舍。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就尽我所能看到的五六部电影来分析)有两个特征,第一,故事总是在最末陡然翻转,虽然英格玛·伯格曼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都偏向于哲学方面的思索,但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有时候会选择将压抑进行到底,比如《无休无止》、《机遇之歌》等等,所以,感觉上英格玛·伯格曼在对剧情的安排上有一些刻意,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则更偏重于写实的风格。第二个特征,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似乎总是由大段的压抑再戏剧性的最终变得很明朗,《第七封印》、《野草莓》,包括《黑暗中的音乐》都是这样的程式。
仍然回到《黑暗中的音乐》上面,它首先注意到命运的不可选择和偶然性。故事之初,Bengt因为一只误闯入耙场的小狗而忘记了潜在的危险,所以命运的变化有时候难以理解而显得荒诞,而人生的意味也因此不单单仅是恐惧、单纯的快乐,而蕴含着更复杂、深重的体会。包括Ingrid因为自己身份的卑微而产生的强烈的自尊心及敏感,这都暗示着Ingrid对现实存在着的等级制的疑惑及不满,为什么人与人天生有差别,为什么一些人要无辜遭受另一些人的污辱,这些疑问恰恰造成了她对Bengt的误解。故事接着又导向命运的可选择性,Bengt陷入晕迷后在梦中努力与死神抗争,终于保全性命,突然的失明又使其一开始焦躁颓丧,直到逐渐的Bengt强迫自己接受现实并重新寻求新的生存的手段。而另一方面,Ingrid也在努力争取教师的资格以博得社会的尊重和她向往的社会地位。所以,在英格玛·伯格曼的故事里,人物的命运又具有人为的可塑性,也可以引申的以为英格玛·伯格曼对宗教的否定和淡漠。然而,我以为命运的选择与不可选择应当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去思考,并且,每一种命运或许更多的是受制于他所处的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这就如同有些读者为什么会讥笑唐吉诃德,他的悲剧就在于他对他所处的现实茫然无知,所以他的行为总是与发生的结果不相谐调,骑士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武斗。因此,我总以为Bengt与Ingrid的离开并不意味着他们远离了伤害,他们的选择也许并非就从此改变了命运。
Bengt人生的转折自从失明后开始,他突然由一个贵族降落到社会的底层,体尝到人性阴暗、狡诈、愚昧的一面,而他对Ingrid的好感正是由于她的与众不同的单纯、善良,从表面上看Bengt之所以坚持是因为爱情,而我以为更是因为她的品质而使他对活着怀抱希望。英格玛·伯格曼把希望最后寄托在爱情上,或者因为爱情的特质不同于世俗的品质,它更要求真挚、纯洁等等。然而如今,人性的愈来愈败坏往往使爱情变得虚幻。
《黑暗中的音乐》与他后期比较成功的作品相比较,故事过于单薄,和理想化,但是在细节上手法相当圆熟。

08年3月7日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