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历十五年》之我见
《万历十五年》是部很有影响的书,万历十五年同样也是对明王朝、对中国发展史有影响的年代。作者黄仁宇,出生于1918年,1918年正值割地裂土苟延残喘的清王朝覆灭不久,革命的国民新政府尚处于动荡的草创期间
《万历十五年》是部很有影响的书,万历十五年同样也是对明王朝、对中国发展史有影响的年代。作者黄仁宇,出生于1918年,1918年正值割地裂土苟延残喘的清王朝覆灭不久,革命的国民新政府尚处于动荡的草创期间。
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
5月15日,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狂人日记》。
5月20日,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
6月3日,世界范围的流行感冒开始蔓延至上海。
8月30日,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出生在不平凡年代的黄仁宇,在动乱中成长、上学,肄业后选择了那个年代年轻流行的职业,当上了一名军人。跟随远征军去过缅甸,获过奖章。
1950年,国民党已经从大陆退回到孤岛台湾,黄仁宇退戎从文,赴美国继续深造学习,学成后,辗转于多所学校任教。
1979年,黄仁宇放弃教育事业,专心致力于明史的研究和写作,再一次的职业生涯的改变,让他获得了蜚声海外的历史研究成绩,《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以“大历史观”享誉华人学界。
在《万历十五年》这部书中,黄仁宇截取万历十五年期间这个动荡的点,来阐释更广阔的历史面,很新颖。
黄仁宇的风行,绝不紧紧是因了他对历史的深厚的解读,得益于他以通俗明了的文笔阐释博大精深的历史的写作方式,对普及博奥的历史的平民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引出一种写历史的文风,比如,《明朝那些事儿》受其影响颇深。枝叶繁茂、蔚为壮观。
自从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了历朝历代统治者赖以治国的工具,到万历十五年,儒家的东西在治理国家方面,虽然继续占据着统治地位,其势已形同槁木。以伦理道德治理国家,毕竟空泛,在西方法治观念还没有灌输进来,儒家子弟的思悟和改变,无非是以另一种儒家观念代替现有的儒家观念,本质的东西始终没有触及,腐朽的颓势自然是无法挽回。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思辨后的发展和创新,也并不能挽救明王朝的萎靡沦亡,徒延缓儒家的衰败而已。作为一种统治国家的思想,儒家经过孔子的发端、孟子的壮大、朱子的振兴,到了王阳明这里,只能说是回光返照。
之后,在清朝延延续续。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对儒家文化这艘漏洞百出的破船上丢下的一颗重磅炸弹,孙中山博收西方治国之道而形成一家之思想的“三民主义”,无疑在政治上也开始疏离儒家思想,新中国的毛恩列斯的社会主义世界观,更是以否认一切的革命斗志,把基督、道教、佛教、儒家等等一切的所谓的旧文化宗教思想贬斥为封建迷信,全盘否认,唯社会主义独尊。儒家这个紧箍咒似的,光耀在中华民族头上几千年的环扣终于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黯淡下去了。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之所以在华人世界如此畅销不衰,应该还有以下原因:
一、明朝末年朝纲衰败,却不失为一个有信仰的强大民族。
二、腐败是历朝历代的根深蒂固的病瘤,明代对腐败的打击力度甚至可以用惨绝人寰来形容,没有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没有效的法治管理体系,没有独立的民主监督机制,终明代一朝,腐败不但没有被有效控制,反而逐渐蔓延泛滥。
三、皇室积弱,仍可掌控朝政。
四、明朝末年,政府人员缺编严重,无意间,形成了资本社会所谓的“大社会,小政府”的政治格局。
以上几点多多少少能唤醒起当代国人对民主社会的些许憧憬和神往。
现实既然不可求,只有在书中寻找一丝慰藉,寻找一丝民主可以存在于中国的微弱论据。
版权声明:本文由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