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汉字听写大会想到

由汉字听写大会想到

琼笈杂文2026-01-14 19:28:50
中央台最近播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档栏目。今天是8月9号。吃晚饭的时候刚在新闻联播上看到报道说这栏目颇受好评。采访中有的观众说是要让孩子们重视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笔者是个蒙古族,但受的是汉授教育。由于从
中央台最近播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档栏目。今天是8月9号。吃晚饭的时候刚在新闻联播上看到报道说这栏目颇受好评。采访中有的观众说是要让孩子们重视一下中国传统文化。
笔者是个蒙古族,但受的是汉授教育。由于从小就有多嘴饶舌的毛病,弄的我汉语说的比汉族人都溜儿。汉字么,由于我有爱看闲书的毛病,所以自认为认识的汉字应该比周围的汉族朋友多一些。我在上大学时,同舍有一位来自山西的舍友。虽然是汉族人,无奈是山西汉族人,乡音未免太重。哪回我都会欠儿巴登的帮他指正一下。他对此很是不忿。我想,要是更多的汉族人知道这事儿也会觉得不光彩。一个汉族人说汉话,还得要一个蒙古族人来指正。当然了,我是受汉授教育么。可那也不行,怎么想都是怪怪的。
哎,可是我的苦闷又是有几个汉族人可以体会的呢?虽然汉语说得很好,汉字认识不少。可是我说汉语说的都快把蒙古语说忘了啊。这不是夸张,更不是搞笑。这是真的!而且不止我一个人。据我了解,现在中国不会说母语的少数民族有增而无减,比例不断上升。这是为什么呢?哇!好大的问题。以本人现有的知识储备恐怕是回答不了了。不过且容我说说自己的一些经历,也许能说明一些什么。
我在家里从来都是说蒙古语的,出门了就说汉语。我虽然会说蒙古语,但是不识蒙古文。为此我曾经不止一次的责备过家人。我的阿爸阿妈。我责问他们,你们当初为什么不给我送到蒙古族学校?为什么不让我学习母语,学习我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阿爸阿妈从来不会对此做过多的解释,只是简单的回我一句,学蒙古语有什么用呢?我觉得这真不可理喻。居然说学习自己的母语没什么用,这叫什么话!我当时少不更事,很是为自己家人说这种话而感到可耻。长大了进入社会后,我才明白阿爸阿妈那句看似简单的话,其实有多么沉重。是啊,在这个到处说汉语的社会里,蒙古语有什么用呢?即便是在内蒙古这个民族自治区,整个社会也都充斥着汉语。拥有2400万人口的广袤土地,蒙古族的人口其实只占个零头。加之是散居而并非聚居于这2000万汉人之中,更是让蒙古语的语言环境日渐消逝。我们的母语变成了只能在家里说说,只能在民族学校里说说的内部特殊语言。可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家庭和学校只是过站,最后还是要进入社会啊。也就是说,一个从小接受蒙授教育的人,最后进入的却是汉语社会。这其中生存之艰难可想而知。所以国家会因此给少数民族学生一些优惠政策,而不了解其中缘由的汉族人会为此忿忿不平。反而激化了民族矛盾。当然这是题外话,暂且不论。面对这种尴尬的处境,也有不少少数民族想到那干脆把子女送到汉语学校好了,我的父母就选择了用这种方式。结果出现的新的问题就是我上文提到的,很多汉授的少数民族忘记了本民族的母语。
我注意到这个汉字听写大会中考的大部分都是些在书本或影视作品里经常看到或听到的书面文字,比如“捉襟见肘”“未雨绸缪”“端倪”“尔虞我诈”。这些字词其实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少使用的。再加上我们现在的青少年用电脑用惯了,平常也基本都是用键盘敲字,很少动手写字。所以很多字自然似曾相识,可动起笔来却又发懵。不过我相信对于那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文字,一个受过初中教育,甚至是小学毕业的人仍然会不假思索提笔就能写。
可我们蒙古族面临的情况是,即便是一个受过正规蒙授教育出来的人,连很多生活常用词都不会写,说都不会说。受文化环境的限制,一些蒙古语新名词甚至连听都没听过,比如“微博”“微信”“电脑”“空调”“短信”,甚至有些蒙古族地区都不知道手机用蒙古语怎么说,统统用汉语来代替。这样导致我们的民族语言被同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说着说着掺两句汉语,蒙不蒙汉不汉让人莫名其妙,也很是可悲。
天天“挂在嘴边”的语言尚且如此不堪,更遑论文字呢。
对于央视的这个汉字听写大会,我并没有贬低的意思。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再好不过,如果我是汉族人,我甚至希望能举办一个类似文言文作文大赛这样的栏目。毕竟从五四废文言改白话直到现在近一百年,矫枉过正,弄得现代的中国人阅读古籍跟阅读外语似的,不是什么好事儿。
好吧,回过头来。接着说这汉字听写大会。汉字,顾名思义,是汉族人创造和使用的文字。她属于汉文化的一部分。可汉文化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她是其一,并不是全部,虽然她的分量很重。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她自己独特的文化。多元文化并存才叫繁荣。这边在面向全民大张旗鼓的举办着汉字听写大会。那边的少数民族连自己的话都快不会说了,苟延残喘快要断了香火,这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儿。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