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悟“醉酒”
逢年过节,常在餐馆酒肆大街小巷边,看到一些酩酊大醉的人。他们或手舞足蹈狂喊乱叫,或猫步蛇行太空舞步,其声抑扬顿挫,其态娇憨可掬,惹得一街两巷行人驻足侧月,眼中诸多不屑与鄙视的神色。就想这些饮者也太不自
逢年过节,常在餐馆酒肆大街小巷边,看到一些酩酊大醉的人。他们或手舞足蹈狂喊乱叫,或猫步蛇行太空舞步,其声抑扬顿挫,其态娇憨可掬,惹得一街两巷行人驻足侧月,眼中诸多不屑与鄙视的神色。就想这些饮者也太不自制,怎么能喝到如此的地步?酒是解愁的良药,是欢乐的佐料,但也总得有个节制吧!超过限度就走向了反而。古人言:“乐极生悲”、“借酒消愁愁更愁”,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岂料不久,自己竞也大醉了一回。那是大学毕业十年同学聚会。四年同窗情,十载又相聚,大家从各自疲惫挣斗的角斗场中走来,纷纷放下原来为官治学的道貌岸然,笑语风声地回忆起当年求学之时同窗之间的许多趣闻轶事。受此种同窗情谊的感染,一向对酒保持清醒的我也松懈了警惕,频频起身与众人举杯相碰,最终喝成了晕头鸭子,连后来如何散席走人都记不清了。
此次聚会,让我初次尝到了醉酒的滋味。事后虽然有些后悔,但细细品昧,却别有一种与清醒之时载然不同的韵致在心头。比如讲,酒醉时可以忘却自己的平民身份,与同学(包括熟人、老乡、战友)中的为官者勾肩搭背称兄道弟;可以挺起脸杆昂直头颅,与平日毕恭毕敬奉若神明的上司领导捋袖挥拳斗酒争雄;可以丢弃常日上班时的厚重包装与画皮,直言不讳谁谁是个两面人谁谁是个真汉子;可以抛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古训,不知天高地厚地自吹自擂“老子天下第一”……
依上所述,醉酒给人的感觉确实不错。醉酒能使人超脱世俗超脱自我达到恬然见性的飘逸境界。说到此,就不难理解为何李太白能够“斗酒诗百篇”,曹丞相能够“煮酒论英雄”,阮步兵能够“酒眼睥权贵”了。如若没有酒的作用,恐怕李白的诗就要逊色许多,曹操也不会自诩为天下独一无二的“英雄”,至于阮籍,也许就更不敢“笑骂对权贵”了。
尽管酒醉之后的感觉如此的洒脱与美妙,然而能不醉还是不醉的好。因为不醉的时候是“清醒”的,知道该说该为的才说才为,不该说不该为的就不说不为;而酒醉的时候是“糊涂”的,不管该说不该说的只要想说就说,也许你说的话是真话实话确定如此的话,但稍有不慎触动了哪位“领导”神经,就会给你带来始判不及懊悔不尽的恶果。想当年李诗仙好不容易从民间进入朝廷,却不知“珍惜”不知“自重”地依然如故聊发少年狂,每每醉酒作诗时必要使杨贵妃研墨、高力士脱靴,其结果得罪了朝中权贵,后来被赶出皇宫还归山林;另有那稽中散恃才傲物蔑视权贵,常常假借酒醉调笑怒骂朝廷官员,最终也落了个冤死狱中的凄惨下场。如此等等这些醉酒致祸的教训,后人是应该牢牢记取的。
鉴于以上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该“醒”该“醉”,还是要因时因事而宜为好。可以说,平时多数人都是“醉”着的,或者说准确点,就是心里“清醒”着,表面却“醉”着。他们只有在酒醉的时侯,才略微显得“清醒”些。这类人就是所谓的“芸芸众生”!只有少数人无论何时都是“清醒”的。这类人是人类的“精英”,是被社会倡扬和赞美的人。但他们的结局往往不好。屈原、杜甫、海喘就是此类人的典型代表。还有一类,即“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宗教中人,他们“清醒”得令人敬仰,又令人望尘莫及。然而这类人永远不会是社会的主流。
其实,“醒着”与“醉着”之间孰高孰劣也不是绝对的。从一个角度讲,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清醒”的人;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生活的稳定与平安,又需要“醉着”的人。当然,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沉醉”不醒,这个社会就没有了朝气失去了希望;可是,如果人们都要像佛教弟子那般彻悟“清醒”,这个社会就又不成其为“社会”了。
所以说到底,还是我们老祖宗们奉行的处世法宝--一孔孟的“中庸之道”好。一个人不能太“清醒”了,“水至清则无鱼”;当然也不可太“沉醉”,太“沉醉”了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意义。为了“话着”和“活”得更好,还是该“醒”的时候则“醒”,该“醉”的时候则“醉”。有首歌里的一句歌词说得好:“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这才是做人处世的“绝妙境界”吧!
版权声明:本文由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穿越历史看人性之李陵
下一篇:随感随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