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的评论与意临
数年来几乎没练过书法,日前朋友索书,不得不从拿了张藏了十多年的六尺宣出来。先写了幅五尺行楷中堂,余下的写了幅行草条幅。前天,我将行草条幅发到天涯社区的“金石书画”版中,引发了不少网友的非议,这种非议除
数年来几乎没练过书法,日前朋友索书,不得不从拿了张藏了十多年的六尺宣出来。先写了幅五尺行楷中堂,余下的写了幅行草条幅。前天,我将行草条幅发到天涯社区的“金石书画”版中,引发了不少网友的非议,这种非议除因我平日较虚心引起的人身攻击外,余下的则是对书法认识不足所致。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其核心是书法作品,核心理论则是学习方法与欣赏(评论)方法。我相信,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对书法核心理论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这方面的资料也不多见。过去我曾听过一省书协主席的书法讲座,其所述除了些老生常谈的东西外,没有什么新意。期间我提到如何写好榜书横匾问题,这副主席的回答亦跟一些书上所说的一样。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在我所见的资料中,未曾见有对这方面深入探讨的文字。欣赏方面,尽管有些人弄来一些西方哲学概念,但这除了将书法审美弄得更为玄虚外,并未见有实质性的进展。书法是中华民族之花,如非对中华民族精神有深刻体会,又怎能对书法有深刻理解呢?我插入这一段的意思是想表明一点:人人都可以耍耍书法,可耍得好的人并不多见,无论这是由书法本身所致还是时代精神因素影响,都无法改变这一客观事实。
因在书法核心理论认识方面的肤浅,对书法作品水平的评价少不免偏重于作者的名气。这种对作品本身的疏忽,便成了绝大多数书法爱好者的通病。不难在一些评论中看到“有古意”、“学某碑”、“有某帖味道”、“时风”等字样。当然,客观评价一幅水平较高的书法作品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恐怕世间没有多少人能办得到。可在运用什么古意、某碑等来评价作品时,要先考虑自己对古意、某碑等的理解,如“此作品受《兰亭》影响”,就得看看自己的审美能力是否跟《兰亭》的作者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或更高,要不然,会引起行家笑话的。
世间有三种人可以有能力客观地评价书法作品:一是具有自知之明的人。如《论语》所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对老实人的生动描述。只是这种人是道家所推崇的“真人”,世间难觅。二是在其它艺术领域有非凡造诣的人。艺术是意识形态的反映,一个人的意识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对任何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意识形态都能心领神会,如西方某些艺术家,他们第一次接触中国书法时,都能敏锐地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感受。这可从中西文化交流史中找到例子。三就是下面所说的由实临过渡到意临的人。
除去个别天赋极高、自小在良好的书法氛围下成长的人外,余下的人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少不免要经历实临走向意临这一关。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的书家心里都明白,由实临走向意临,类似禅宗的顿悟,是某种令人狂喜的飞跃,这是由模仿走向创造的关键。如过不了这一关,即使再努力,也免不了固步自封的下场。历代书法理论家再三强调“字外功”的重要,就是由此而来。至于能否突破这一关,跟天赋有关。人虽无法改变天赋,却可以认识天赋。人生道路上虽然会面临许多选择,自己只能选其一,通过对天赋的认识,就可以明白到那些东西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世间的学习方法所说的就是教人如何选择,而选择是否恰当,自然跟自己对天赋的认识有关。至于如何认识天赋,则要遵循别人提出的学习方法进行实践,才能有所体会。
虽然我认为初入门时从街招入手跟从名碑名帖入手没有什么分别,因为这主要是因人而异,而不是由模仿对象所决定。但名碑名帖人所熟知,为了论述方便,不得不要拿来出一些名帖出来说明。对于实临较到家的人不难发现,有些字帖采取实临的方法难以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效果,而一些古今名家的临作则在外形上跟原帖有很大的出入,难道他们的临帖水平还比不上现时一些只玩过数年书法的书法爱好者?可略总结一下就会发现,像颜真卿、徐渭、傅山的某些行草作品,比二王、米芾、董其昌等人的行草作品更难临得形似,究其原因,颜、徐、傅等人的某些行草作品,如小儿涂鸦,结字、点画等常有出人意表的地方,而二王一路,则跟老学究相似,有板有眼,临写起来特别就手。如套用尼采的观点,前者是酒神式的狂泻,后者则是日神式的儒雅了。明白到这一点,大概就明白到,古今名家的意临,实是用惯用的运笔模式来表达自己对原帖的领悟。如果学书者在书法审美方面欠缺深刻的体会,盲目将“取法乎上”理解为从高水平的作品入手而选取颜、徐、傅等人的某些行草作品为模仿对象,很容易就会养成荒率的习惯,以丑为美,实属不智。而以二王一路入手,虽容易流入甜俗,但为大众所喜,亦足以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假若一个人自问实临功夫深厚,不妨多读颜、徐、傅等人的作品及魏碑,感受一下其中的率意与朦胧,累积日久,自然会生出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那种对率意与朦胧的直解,所谓心领神会,得意忘形,遗貌取神是也。笔端一动,就可实现了实临到意临的过渡。这时,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过去实临过的法帖,心中就会明白到无论意临任何字帖都不是难事。经历过实临到意临的转变后,就如百川归海那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无论从何处开始,其目的地都是一致的。
2008年7月20日
版权声明:本文由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