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视《老子》八十一

仰视《老子》八十一

龟板杂文2025-03-22 09:13:07
写在前面的话:《老子》,又称《道德经》,计八十一章,洋洋五千言,迤逦三千年。远在几乎是三千年前,老子就已经攀上了人类思想意识的珠穆朗玛之巅,他当然不愧是一个思想界的巨擘。三千年后的今天,人类攀登珠峰已
写在前面的话:
《老子》,又称《道德经》,计八十一章,洋洋五千言,迤逦三千年。
远在几乎是三千年前,老子就已经攀上了人类思想意识的珠穆朗玛之巅,他当然不愧是一个思想界的巨擘。
三千年后的今天,人类攀登珠峰已不成其为壮举,且早已登月、登火星……所以,我们评价《老子》,只能把它放在他所处的那个坐标系上,而一旦离开了这个位置,那他又会是什么呢?
古为今用也好,洋为中用也罢,用者,习也,鉴也,最终是融合后的升华。盲目贬低古人固然可笑,但因此就把古人说得比今人还伟大,把三千年前的成就说得今天仍不可企及,也未免可悲。一代伟人老子,其思想如杲杲皓日,照耀千古――但囿于其历史局限,也难免尺有所短,白璧微瑕。
历史如果说像一条河流,那真是一条很奇怪的河流――它不但由过去而往将来,更主要的,它不像河流那样只是水平或者向低流动,相反,它始终向前、向高处流动――历史的延续总是上升的,它永远在上升。
所以,今天一定比昨天好,现在一定比从前进步。
第一章道的味道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开首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短短十二个字,古往今来,诸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以为,这里讲的“道”,应该是属于哲学的范畴,指的是自然界的总的发展规律。《老子》成书于老子晚年,可以说是究其一生的思想结晶。作者将自己的人生观――也就是自己的哲学观点表述出来,那么他就同一切哲学家一样不可避免地要回答一个哲学的最基本的问题:世界是什么?宇宙从哪里来?所以,老子在开宗明义便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以此作为全书的导论。
那么,老子说的世界究竟是什么呢?是“无”;宇宙有从何处演绎而来呢?从“道”。老子认为在宇宙存在之前先有一个“道”,即自然规律,以后的一切都是依此为依据而发展、运作。不言而喻,这是唯心的。
也许,这两个问题,在今天,即使初中――甚至一些小学生也能够准确地回答出来。这一点也不奇怪。远的不说,只从近现代以来,人类经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等等对宇宙世界的探讨,早已正确地界定了宇宙生成的一元物质观。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更使人类对认识宇宙充满了信心,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今天的科学家们甚至模拟出了亿万年来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以及生命的演变过程,尽管这一切还不够完善,但无疑已有了足够的说服力。但这一切,要让距今近三千年的人――即使是老子这样的思想巨擘来回答,难度可想而知。所以,老子和同时代的中外先哲一样,无不披上了一层唯心主义的外衣。老子虽然错了――在开篇之首便定位错了,但当我们揭开罩在其外的唯心主义外衣,便会无不惊叹地发现,掩藏在其内里的,却是举世罕见的瑰宝。
第二章无为的功过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恆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老子在这里共列出了八对矛盾。这些矛盾都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所遇到的基本问题。老子一一提出来,为的是告诉人们,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态度呢?老子的答案是:“处无为之事”。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下雨了,于是就去播种;不下呢,那就只好等着。天晴了,就晾晒衣被;天不晴呢,那也只好等着。“无为之事”不同于无所事事,后者是什么事情也不做,而前者是有事就做而无事则不做,可做则做,不可做则不做。淡泊的老子以此为准则,所以他的人生哲学也只能是消极的。
我们知道,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目的是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天上有时候也许会掉下馅饼来,但多数情况下是不会掉下来的。所以,人们如果只是这样消极地等待,岂不要饿死?
人类当然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但人类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像动物们一样地只能靠等待来顺应自然界。这里的差别在于,人类在认识了自然界的规律之后,便利用其来改造自然界,使其为人类服务。这种利用和改造,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正是凭借这种主观能动性使自己经历了几万年的进化而终于走到了今天这种无所不能的地位。是的,今天的人类已经无所不能,他们甚至已经能到足以毁灭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如果仅从这个观点上来看,老子当初主张“处无为之事”也许是对的,因为如果人类按照那样的准则生存到今天,地球也许比今天要安全得多。
第三章老子的理想图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在这一章里为我们画出了一幅他的理想国的蓝图:
这是一个没有英雄也没有凡人,没有圣贤也没有普通人,没有功过,也没有奖罚的社会。人人无所求也无所欲,没有私有财产,仅以饱食为生活目的……描述到这里,这幅蓝图已经再清楚不过――原始共产主义嘛!不错,是原始共产主义。率领这个群体的已经不是国君、皇帝,而是酋长;人们似乎已经脱掉了冠带而重新换上了兽皮,刀耕火种,茹毛饮血。
老子生活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年代。奴隶社会虽正逐渐被封建社会替代,但却还没有消亡;封建社会已经形成,但却远没有完善。
人类从原始社会(几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暂且不谈)的新石器时代过渡到奴隶社会大约经历了一万年,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又花了差不多将近一千年,无疑,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进步。封建社会较奴隶社会进步,但也仅此而已,它并不是理想国,它仍然存在着阶级,存在着压迫,存在着剥削,存在着杀戮。
老子生活的年代远没有我们今天的社会这样安定,我想大概有点像清末民初那个样子罢,诸侯割据,战争纷呈,生灵涂炭,民不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