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感怀
江山文学网报道: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源于商代,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
江山文学网报道: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源于商代,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变化。清明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是民间传统的节日,2008年被定为法定节日。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写清明风光的诗说:“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宋代诗人高翥也有这样的诗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些诗都写到清明节扫墓的情形。可见清明节扫墓的风俗已经很久了。中国各民族过清明节,虽然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清明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寒衣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清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明天是清明节,杨柳发芽,桃花绽开,小草青青,大气洁净,冬去春来的气候和物象特征明显。这是祭奠先人的时节,近三天我们荆州的天气都是烟雨弥漫,让人沉浸在悲痛、回忆之中。人们三五成群,扶老携幼顶风冒雨一来给亲人们扫墓。二来与清风相约,踏青赏景,放松心情,亲近自然。路上人来人往、踏青祭祖的人络绎不绝。
我们四兄妹,平时工作忙,又不在一个城市,大家难得一见。所以,只有到了每年清明节的前三后四,大家无论怎样忙,都会电话相约来到老祖宗的坟前,老老小小,十多口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割草培土修坟,烧香点蜡祭拜。然后,一大家子人在坟边的草地上,铺上塑料布,摆上从超市购买的肉食、水果、点心。大家边吃边聊,相互介绍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叙说自己所知晓的新闻秩事;孩子们则在周围追逐嬉戏,唱唱跳跳,好一个郊外团圆郊游的场面,透出浓浓的天伦之乐的气氛。如果没有清明上坟这根纽带,恐怕亲戚们在街上相遇都认不得了。
早晨八点出发,当我们一群人来到山中抬头偶望,百坟拱起,千碑林立。我们到达墓地后就迅速开始拔净乱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摆下三杯酒,点上二注香,烧上一把纸钱,待纸钱燃尽,每个人恭恭敬敬的跪下磕上三个响头,然后才点燃四个震天雷,当爆炸的声音向四野传开,山坡上此起彼落的爆竹声相互呼应,分不出是晨雾还是烟茫,是春游野宴,还是对故者的忧思追念。我又仿佛听到祖辈的谆谆教诲,犹言在耳,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每年到这个季节,我的心底总是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想起逝去的祖宗亲友。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在这里我们尽情道出对亲人绻绻的思念,洒下所有的泪,回忆不再是生活的负担。在这里我们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最后聚餐完毕已是下午一点钟。
平常清明节祭扫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家庭祭扫,一个是国家祭扫。家庭祭扫主要是祭拜自己的祖宗,通过祭拜自己祖宗表达感恩之情,体现血脉相连的亲情之爱。国家祭扫主要是共同的祖先,通过祭扫带来整个民族和睦的关系,意义重大。清明期间扫墓,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要纪念他。特别是在机关团体工作的人员,都要集体到烈士陵园里去扫墓。这不,下午三点我又参加了政府组织的贺龙红军在南平会战阵亡的将士纪念碑敬献花圈活动。社会各界人士聚集在南平会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前,深切缅怀为保卫祖国、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表达敬仰之情,告慰先烈们的在天之灵。老同志代表,政法、城管、卫生、工商、公交的青年代表和城区部分中小学的老师学生们及自发而来的社会各界朋友参加了祭奠活动。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让革命先烈们,浩气长存,永垂不朽!
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从唐朝开始,我国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成了中国的传统。
现在很多在外的游子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回家墓祭,没有办法,只好来一个变通的办法,借网络进行网祭。网祭即是网上开辟一个专门的网站或祭祀专区,供不能回家的游子们在网上寄托对先人的思念之情。他们在这样的网站上或献一束鲜花,或点燃一支蜡烛,或写上一段对亲人思念的倾诉,虽然虚幻,却不失真情。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祭确实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在网上设一灵堂,显得更真实,更亲近。显而易见,网祭是便于工作繁忙、外出未归、学子游人等特殊群体遥寄情思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祭祀有很多,小到月祭,多到四时之祭,大到大规模的宗庙祭祀。即使现在,农村或逢初一或逢十五或逢节气,都要或大或小地祭祀一番。没有人能对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祭祀仪节作出准确的描述。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重视祭祖,为什么频繁和繁缛地祭祀?孔子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他生活的时代,卜筮迷信盛行,易经成为金科玉律,上上下下信奉鬼神。但孔子不信鬼神,所以解释说:“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祭祖先,是为了活人,使活着的人道德醇厚。他关心丧葬问题,看重的是现实世界。
古人的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是为了增强凝聚力,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沉淀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它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目的。这并非简单的死人是否有灵魂的问题,更非一个封建迷信所能全部概括。寒食节介子推的传
版权声明:本文由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