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之始起于情
《毛诗序》里面讲了这么一段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注意,这段话很关键,其中揭示了《诗经》艺术产生的道理。人为什么想说,
《毛诗序》里面讲了这么一段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注意,这段话很关键,其中揭示了《诗经》艺术产生的道理。人为什么想说,说了还不够,还要感叹,感叹了不够,还要歌泳,歌之不足,还要手舞足蹈呢?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是“情动于中”。刘勰也说过类似的话:“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谢臻在《四溟诗话》里也说:“景乃诗这媒,情乃诗之胚。”这些话,都强调写作的内因,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很多中学生为何作文“无话可说”呢?或者有了话,但都是些“假大空”,“套子式的语言呢?”显然是缺乏“真情”,庄子说过:“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既然毫无真情,又怎能有出自肺腑的话语呢?常言道:“愤怒出诗人”。这话倒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不妨读一下经典抒情诗《离骚》,便不难感受到诗人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包含血泪的呐喊和控诉。汉朝司马迁说过:“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注意:“发愤”一词,即是作者对他们创作之由的一个有力概括和归纳,与其这样说,倒不如说这是一个伟大史学家、文学家道出了自已体验和创作的心声。有愤即有言,有愤即有作。唐朝诗人白居易说过“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注意,“根情”,形象地比喻出创作冲动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他不仅总结出了写作的一定规律,而且用实实在在的创作实实践勾画出了位“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动人形象。
现代理论也认为:情感的丰富会使作者具有特殊的“敏感”和神奇的“直觉”,而这种“直觉”和“敏感”正是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艺术创作是作家的一种主观直觉活动,美学家史罗齐认为“艺术”活动是一种直觉活动,作家所“直觉”到的是一种既非理性、也非实体的“心象”,认为美感是“形象的直觉”。近代学者王国维的“造境”说,“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境界以及清代学者王夫之“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都强调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而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差异性,才往往使同一客体具有不同的寓意。鲁枢元在《创作心理研究》中有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张贤亮可以从虱子在自己身体上爬行而感受到一种孤独中的慰藉,张弦从一位邮递员的两颗虎牙上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善良美好;王安忆从橙黄色的路灯光辉中体味到了友谊与爱情的温暖;张承志从黄河那“半凝固的流体”中看出了陕北乡亲们的“老实巴交与自信而强悍”;达理从“无声的雨丝”中听到了一位党的女儿的肺腑之音;张抗抗则透过那“淡淡的晨雾”清楚地看到了同龄人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踟蹰和迸发;至于冯骥才,他从“矮丈夫”伞下的空间里所看到的,则是我们用日常语言所难以表达的一种心绪、一种精神、一种气节……作家的这些独特的知觉,显然是受“情感”的激发。又如提倡“古今百家景物万象,皆不能役我而役于我”境界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关于苍蝇的一首诗:“隔窗偶见负暄蝇,双脚弄晓晴。日影欲移先会得,忽然飞落别窗声。”令人厌恶的苍蝇在诗人的笔下都充满了美感,让人意想不到。可见,诗人或作家“超拔”的“情感内因”,的确与众不同。同样是久旱逢春雨,一般人大致只会说:“好雨啊!好雨啊!”而在诗人杜甫的笔下却更形象,更有美感,请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情感充沛的诗人面对此境浮想联翩,诗兴大发,作家没有丰富的情感怎能会“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呢?怎能会“于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于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于天高天清,阴沉之志远。于霞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呢?这正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故有“诗人感物,联类无穷”之说,“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之心而徘徊。情因物感,文以情发,客观是媒介,主观情感才是内因。”
故王晦说:“无情之人未有工于文也。”好的文章,需要好的文采,好的文采离不开多样的修辞手法,而多样的修辞方法又离不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又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而联想和想象又受情感的支配。因此,有了丰富的情感,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有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又会在更深的层次上强化情感,从而使作者情思风发,文采飞扬。正是情感一旦引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那些最形象,最有分量,最有色彩的词句,便会自动跳到笔下来。古人说得好:“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贾谊不左迁失意,则文采不发。”没有情感作动力,又哪来文采呢?
现代心理学上有一种“艺术知觉”的说法,并把它归属于“审美知觉”又称为“情感知觉”。“情感知觉”突出的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完整知觉比普通人更“灵活”而“敏捷”。它能够在感情的诱导和思想的制约下产生奇妙的联想和变幻,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作家丁玲说:“在生活中,即使在极平凡的生活中,作家一定要看见旁人所能见到的东西,还要看见旁人看不见的东西”。诗人艾青说:“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雕塑。”诗人或作家情感知觉的特殊性,从本质上讲,是他们深层心理对客观世界的拥抱,或者说是他们内心感情对外界事物的溶化。正因为他们以内心的感情去包容客观事物,才给客观事物注入了生命力和感染力。从实践经验看,作家们都属于“情感知觉”发达的群体。当然,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一定就是为培养作家,但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具备一定的写作素养,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兴趣等以外,更需要加强培养他们的“情感知觉”,对于思维正活跃发展的中学生来说,这种培养正如“春风化雨”,非常需要,非常及时。但“情感知觉”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阅读大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接受其他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熏陶和滋养,在“艺术的世界里或自然的世界里”,他们“情感知觉”自然会逐渐发达、敏锐起来,继而联想和想象思维能力,从而扎实地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刘勰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
版权声明:本文由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一份流淌在心底的真情
下一篇:岛城记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