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托邦”之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开头,读来有种神秘感。记得第一次读《桃花源记》,是在35年前了,也是偶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开头,读来有种神秘感。记得第一次读《桃花源记》,是在35年前了,也是偶尔得之才读之。35年来,时间在变化,时代在变化,人类在变化,对《桃花源记》的感悟也在变化,对它的艺术欣赏也在变化。历史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开始不断接受“农家游”、“农家乐”、“农家饭”等旅游的衍生产品,都市的“农家饭庄”、“农家菜肴”也是层出不穷,似乎一夜之间要回归大自然,并成为一种时尚。
此时,我们不妨续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俨然一个美丽的田园图景;的确,这里没有都市车水马龙的喧哗噪音,怡静的让人浮想联翩;“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真诚的邀请没有现代人金钱利益掩盖下的肮脏交易,是人与人之间的朴实交流。“不足为外人道也。”“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尔虞我诈的险恶人生环境。
其实,我们都知道,《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战乱中为我们虚构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是一个乌托邦的图景,也可以说是作者的理想去处。然而,在今天,陶渊明的乌托邦又怎么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了呢?如果说,当初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是追寻源流于时光之河上的梦想,是一个关于理想、关于家园、关于和平、关于人生境界的朴实的梦想,那他是希望每一个不同的人都能用人性的纯真去共建一个和谐的家园。可是,《桃花源记》的理想精神家园,随着历史的源源流畅,已不是仅存于文字和理想之中的乐园了,也成了当代人的一个向往和精神寄托。人们对“农家”产品的接受,不论是叶公好龙,还是图时尚的一时快乐和发泄,都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思索和启迪。
环境污染已成世界性问题,无论是化学环境,还是物理环境的污染,实让人防不胜防,跌入死亡之谷。躲避有毒食品,向往绿色食品,避开环境污染,向往怡静的田园生活,都是人之本能。虽然说我们已经远离了残酷的血腥战争,但却依然处在兵不仞血的战争中,同样是一种掠夺的战争,廉价的劳动力,国有制变成私有制,人的剩余价值归谁所有,还美其名曰:非公有企业解决了多少多少就业问题,养活了多少多少人。这与“资本家养活了工人”的谬论有什么不同?在这个世界上,道理太多,容易把人搞糊涂了。所以人们在此时也想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回归和净化,哪怕是一时的。陶潜的桃花源地自然成为人们的精神向往。
西方人告诉自己,习惯的地方就是天堂;东方人告诉自己,心安的地方就是家园。不论民族,不论血统,不论肤色,不论宗教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个桃花源地。社会越进步,物资越丰富,人的精神就越是缺乏。“精气神”缺一不可。所以陶渊明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设计的乌托邦的境界,依然吸引着我们,这就不足为怪了。也许会成为当代人和未来人的永远的向往之地。
版权声明:本文由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遇难同胞,我为您哭泣
下一篇:空白的妙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