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烟霞”的中国文学

“满纸烟霞”的中国文学

猎徒杂文2025-11-16 06:17:52
前天回家看望母亲。因为不能上网,也看不进去电视,感觉无聊,翻出了很早以前的一本旧书,随便看看。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说集,说是争鸣,其实大多是所谓的伤痕文学,只不过有几篇是那时候很盛行的“意识流”而已
前天回家看望母亲。因为不能上网,也看不进去电视,感觉无聊,翻出了很早以前的一本旧书,随便看看。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说集,说是争鸣,其实大多是所谓的伤痕文学,只不过有几篇是那时候很盛行的“意识流”而已,因为每篇小说后面都加了几个意见不同的评论,也就是争鸣了。
现在看来,那些文章是不大吸引人了,毕竟时过境迁了,也不是什么经典,但感觉比现在的真实好看许多。而且里面有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个是王蒙,写的是一个小说《杂色》,写一个人骑马走路的,没有故事情节,纯粹整段整段的心里描写。另一个人是高行健,他写的是一个评论,为《杂色》写的评论,有些吹捧,但也算中肯。
这样一个小说,恐怕王蒙自己也忘了吧,中国作家很少经典,他也一样,跟风跟形势跟“主流”居多,文化部长的作品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难得的是,居然是高行健为他写评,高行健此人那时出名了没有,我考证不出了,只知他不久之后就去了法国,不知此生还能不能再回来,在那里继续写作,后来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为止唯一得该项殊荣的华人吧。他的获奖作品我自然是没有看过,以前写的那些,我不知看过没有,反正记不清了。以今日的情形,想不到二十多年前,两人还有这样一次合作,想来有些滑稽。
诺贝尔文学奖与国内的文人们无缘,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和缺陷,也说明了中国文学在世界影响力却是不够。但王蒙却说现在是中国文学最好的时候,不知是否再为自己罗织“政绩”,虽说他已经卸任退休,但今日文学的局面的形成不能说与他无关吧,人家自然要为自己脸上贴金。也许是在心中隐隐的想起了远在他乡那一位吧。
诗人何三坡最近说:“官家的杂志,早已沦落为上等青楼了,几乎是中国三流文人的集散地,平庸文字的天堂。看到它们,你很容易对中国文学绝望。至于说到推动作用,更是荒天下之大唐。我相信这样的话,在中国,最好的文学没于草莽,最伟大的艺术只在民间。”“灾难与编辑相关。当所有的编辑们都愚昧到只信任名气与年龄的时候,文学差不多就完蛋了。我忍不住怀念起80年代,那时候毕竟有几个编辑敢相信年轻人,敢喜欢新玩意。现在呢?偌大一个中国,暮气沉沉,一个像样的编辑都没有。”
这两段话切中要害,说出了中国文学的现状,有王蒙之流主管文化,中国文学只能是盛产垃圾,别说经典,只怕与社会与人民都毫无益处,一部《蜗居》,还惨招封杀,文学的功能失去一半,只能歌颂,不敢揭露和表述真实,只是一个瘸腿行路,何谈兴盛。
不知高行健当时写那个评论,是真看中那个小说的文学价值,还是想拍马屁,现在不必再议论了。反正中国许多的文人都是靠拍马屁和吹捧成功的,明明“那些前辈”和“大师”写的是个屁,也被吹捧成了绚烂的云霞,时间久了,吹捧着和被捧着也就渐渐的把马屁当成了云霞,就象那个含泪的大师,那文字是越来越差,“满纸的烟霞”终于成了满纸的臭屁。满纸臭屁、废纸成堆终于成了中国文学的现状。但是一个后生晚辈你不吹捧,前辈大师自然不会提携你,你即使真是写的“满纸烟霞”,也会被人家当作一个屁,扔在风中,随风耳逝。
烟霞被风吹散,经典消失在了风中,中国文学空空荡荡。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