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出平原

赵出平原

谟士杂文2025-08-22 05:25:15
平原君赵胜,武灵王之子,是赵国的宗室大臣。关于其人可引用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三去相、三复位。”上面第一句话是说赵胜善于养士,也就是门下收留了众
平原君赵胜,武灵王之子,是赵国的宗室大臣。关于其人可引用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
“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三去相、三复位。”
上面第一句话是说赵胜善于养士,也就是门下收留了众多的食客,最多时达到了好几千人。第二句话就很有意思了,是说他先后三次把宰相的位子分别让给乐毅、魏冉和田单,其间又三次复出为相。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个救火队员的角色。当然这只是打了个比方,其实平原君是个有肚量的人。他既能够把宰相位子让给能力更强的人任其去发挥所长,又能够在国家需要时愿意担当。正是有这样的人在赵国为相,才使赵国有胆量且有能力与强秦抗衡。尽管赵国最终的不得不品尝惨败于长平之战的苦果,但赵国毕竟是争取过了。像长平那么大的战役,其实秦和赵谁都赔不起,因为两强相遇是必须要分出胜负的。很不幸,赵成了失败一方,平原君也就自然要去承受“贪图上党之地、任用赵括不当”等各种指责。令人称道的是平原君在遭受了这些打击之后并没有自暴自弃,在赵国最危难的时刻,用毛遂与楚国定盟,散尽家财让李同领兵退秦,实为乱世之中的翩翩佳公子。纵贯古今,对这样的人物尊一声“君”并不为过。
从个人生活来讲,平原君是个严重侵害妇女权益的人,这么评价他是缘于那个“杀笑躄者”的典故。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平原君似乎不知怜香惜玉为何物,只可怜了那个小妾,因为在帷中观跛者一笑而掉了脑袋。平原君这么干的是为了挽回那所谓“重女色,轻士人”的名誉,只能说是符合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却不值得现在的人去效仿。
从性格上来说,平原君是很讲江湖道义,从他庇护魏齐的那个典故就可以反映出来。魏齐为了躲避秦相范睢的报复,就东躲西藏的逃到赵国,寻求平原君的保护。平原君出于江湖道义,加之多喝了几口马尿,就拍胸脯答应了,逞了下英雄。不料这件事很快就被秦昭王得知了,于是就给平原君发了张请贴邀其赴个饭局。秦昭王这个饭局虽然是“宴无好宴”,但平原君也只好硬着头皮去了。秦昭王在酒桌上就要逼平原君交出魏齐。却不想平原君回答的很硬气:“富贵时结交的朋友,都是为了贫贱时所预备的;魏齐既然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也不会交出来,何况他现在不在我那里。”所以后人都说平原君很够朋友,很讲江湖道义。实际上平原君也是看出了秦昭王的弱点,算准了秦昭王既不愿意败坏自己的名声、又不想得罪赵国把他给杀了。秦昭王倒也很配合,也没砍平原君的脑袋,只是扣留了他。由此可见,战国时代虽然狼烟不断且干戈四起,但是大家都还都挺讲究那个“大丈夫”的虚名,不像今天的某些人,为达到目的面子和里子就都不要了。
从气势上来看,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里最弱的一个,有以下几个典故为证。
第一个,孟尝君一次途经赵国,受到平原君好酒好肉的款待。赵国的老百姓都争相来一睹孟尝君的风采,不料见其人身材矮小,便嘲笑他。孟尝君听见后大为光火,就带着随从一起冲下来砍杀了几百人,差不多毁了赵国的一个县才离开。
第二个,信陵君在“窃符救赵”以后寄居于赵。因为他品格高尚而且又喜欢和士人结交,于是平原君的许多门客都转投到了信陵君的门下。
第三个,平原君派门客去拜访春申君,被派去的门客在头上插了玳瑁簪子,在剑鞘上装饰了珠宝,试图在春申君面前炫耀赵国的富有。不料却看见春申君的门客都穿着宝珠做的鞋子,闹了个土头灰脸。
从这些“事迹”看来,平原君似乎真的很弱势,因为他对于这些“挑衅”几乎都没有什么反应。但是换个角度看,平原君却是个很有气度的人。他没有因为孟尝君大闹赵国而想着去齐国报复一番;也没有因为门客转投到信陵君门下而嫉妒他;更没有因为门客在春申君那里失了面子后而怨恨他。正因为平原君的这种气度,所以在赵国最危难的时候,春申君与信陵君都愿意伸出援手,最终保全了赵国。现今许多人的才华也许不输于平原君,但气度就远远比不上他了。其实平原君就好像是一座桥梁,把这原本不相干的春申、信陵、孟尝都串联在了一起,被后人尊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