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说“代沟”

亦说“代沟”

帬帽杂文2025-12-04 10:25:02
平心而论,“代沟”已非新而又鲜的话题了,而所谓的“酷”,亦因了为人熟知,“好曲不过三遍”,其实亦无“酷”之有了。然则,“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代代无穷已”,总还是有人聊起而念念不忘的。近见网上又有“90
平心而论,“代沟”已非新而又鲜的话题了,而所谓的“酷”,亦因了为人熟知,“好曲不过三遍”,其实亦无“酷”之有了。然则,“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代代无穷已”,总还是有人聊起而念念不忘的。近见网上又有“90后”发帖责问他们的“父辈”——“自己的事情都没有做好,有什么资格批评我们”,且大声疾呼:“我们是让人不舒服的酷生代”,是“很我”的一代。换言之,在他们的“父辈”自然是“本分、守旧”,古板犹如“出土文物”的一代了。“代沟”深如许,在下身为人父、人师,亦凑趣聊上几句。
其实,所谓的“代沟”,应说“古已有之”,只是于今为烈罢了。《尚书?无逸》篇中便写道:“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嫁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大意是说:请看一般小民,作父母的辛苦耕稼,年轻一代不知生活艰难,只知享受放荡,再不就是张口顶撞父母说:“你们这些落伍的人,根本不懂事!”这大概堪称中国最古的“代沟”之证了。
而照梁实秋先生的说法:“作父母的人当初也是少不懂事的孩子,代代相仍,历史重演,一代留一沟,像树上的年轮一般。”当代美国作家厄普代克在他的著名短篇小说《Son》中也深刻揭示了——每代人都要经历“儿子”这个阶段,而“儿子”的出现就会和上一代产生某种“代沟”。这种模式一代代重复下去,以至无穷。照此说来,“代沟”几乎与生俱来,与所谓的“时尚、很我”未必紧相关联。
故而,依我之见,“代沟”既代有相传,则毋须人为“深挖”,亦不必刻意“填平”,单须多加“沟通”就是了。做老爸的自要理解儿子的“酷”,允许他们高贵地“做梦”。因为唯其“酷”,才是年轻人漂亮的装饰;唯其有“梦”,家门振兴,民族复兴才有望。
但在“儿子”恐怕亦须了解他们的“父辈”——在他们亦曾有过相当“酷”的人生!遥想当年,他们中的一位曾高举“屯垦戍边”的大旗,振臂呐喊,割指写下血书,与“资本家”的老爸断绝父子关系,奔赴北大荒,又岂一个“酷”字所能了断!只是物换星移,多少当年特立独行、惊世骇俗的“酷”,经岁月的淘洗,已渐次归于淡泊罢了。然而,在他们凝重、冷峻,看似“古板”、“守旧”的情感底色的背后,没准跃动着的仍是一颗年轻的心!
值得一议的倒是:两代人之间的很多沟沟坎坎的产生便是因为一个“酷”字,对“酷”的不同理解,便可能形成“代沟”。聊举一例:历史巨人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曾写下过《商鞅徙木之信论》一文,叹“数千年来民知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心怀天下,志在远大。国文教师评此文为满分,赞曰“此文有法律意识,具哲理思想,是有助于社会之文字”,该生“自是伟大之器”!你说“酷”还是不酷?不是“很我”么?故而,在我看来,真“酷”者,必为时代之弄潮儿也!倘以为“可以记住一大堆歌星的名字,甚至他们的生日、星座及绯闻,却记不住半角倍角公式,以至于在数学考试中摸不着头脑”为“酷”,为“很我”,这“代沟”能不产生么?何谓“个性的张扬”、“很我的风采”,个中雅俗、高下,确乎值得明辨!
其实,说什么“酷”不酷呢?“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臧克家《三代》),生活会告诉我们一切!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