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一代“名相”公孙弘

我说一代“名相”公孙弘

野山杂文2025-09-13 08:54:21
建元元年,公孙弘60岁,以贤良征为博士,后帝以为“无能”,于是托病回家了。元光五年,公孙弘71岁,以文学复征为博士。元狩二年,公孙弘病死丞相职,时年八十一岁。乍一看,嘿,这家伙可真长寿,而且可是说是“
建元元年,公孙弘60岁,以贤良征为博士,后帝以为“无能”,于是托病回家了。
元光五年,公孙弘71岁,以文学复征为博士。
元狩二年,公孙弘病死丞相职,时年八十一岁。
乍一看,嘿,这家伙可真长寿,而且可是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楷模,太值得为他歌功颂德了。
可是当我仔细读完有关他的资料时,却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他不被撵下台不被人臭骂就已经是烧高香了。

1、沽名钓誉
公孙弘位列三公后,盖的是布被子,吃饭时仅有一种肉食和脱粟饭,“食一肉脱粟之饭”。大家可以想象,一个位列三公的人,荣华富贵是绝对无与伦比的,林罗绸缎,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何以把生活弄成这个样子?
退一步说,即使你厌倦了贵族生活,想过农家日子,换换口味,粗茶淡饭,也未尝不可,可是农家人吃的是农家菜,是应时节的粮食和蔬菜,你这“食一肉脱粟之饭”算是什么意思呢,而且经年累月都是这样?
再退一步说,作为丞相,即使你想倡导天下人都来节俭,节俭是老祖先留下来的传统美德,而自己首先得节俭也是应该的,毕竟楷模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你就应该大力提倡节俭,号召全天下的人都来节俭,尤其是贵族阶级。可是我们在史书中并没有找到一句倡议的话,也没有见到他向别人提过要节俭的事。
西汉发展到武帝时期,国富民强,物质充足,这是毋庸置疑的,整个武帝一朝就没有怎么提倡节俭。那么公孙弘把三公的自己快整成一个平民是什么意思呢?沽名钓誉,“诚饰诈欲以钓名”,这是他自己的话。他还举例为自己的这般作为加以阐释,说管仲相齐桓公,豪华程度比拟于国君,以致齐桓公僭越礼制做了霸主。想想当时的天下,周王室衰微颓废,天子仅有名而无实,诸侯林立,相互争夺,都想成为霸主,号令一方。这是一个时代的趋势,不是你不想做霸主就可以平息的,也不是你想阻挡就可以阻挡的了的。齐桓公能成为霸主,凭的是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凭的是齐国的实力。公孙弘一个饱学之士怎么就想不通呢,还拿这个为自己辩解。真实可笑至极,迂腐至极。
所以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沽名钓誉,以取得皇帝的信任。

2、抱残守缺
公孙弘在位时,几乎没有做一件对国家有利的大事。
朝廷要打通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并在那里设置郡,考虑到巴蜀人民受苦,就派公孙弘到那里调查。公孙弘回来就大肆诋毁这样做对西南夷没有什么用处。
又朝廷想在朔方设置郡时,公孙弘又多次劝谏,说这些是对国家无益的地方,希望撤销措施。武帝让朱买臣等人向公孙弘发难,阐述设置朔方郡的好处十来条,公孙弘连一条也没有驳倒。“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这么好的事当丞相的不积极主张,反而百般阻挠。
是的,每一项工程都是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财力的,也绝对会碰到一些困难,百姓也随之会遭受一些苦难。但是总不能因为暂时的苦难、困难就要放弃一切吧,这些开疆拓土的工程可都是对千秋万代有利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有苦难、困难,就应该想着主动去解决,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逃避、退缩。否则就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如果照这种思维来运作,那么大汉永远也成不了大国、强国,只有蜗居一隅了,任外夷肆意侵略、践踏。
公孙弘在位时不但没有什么政绩,而且遇到问题时还要想方设法推卸责任。
淮南王、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作为丞相不但不想着如何平息战乱,反而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回避---“惟恐病死,无以塞则”,要求退休。幸亏这股反势力不是很强,很快就平息了,否则他公孙弘早跑回老家当缩头乌龟了。
这样的丞相也是值得整个大汉朝敬重的丞相!!!

3、奴性十足
“每朝回忆,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
“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约以顺上旨。”
仅上面几句话就足以说明公孙弘是怎样的一个人了,在皇帝面前,卑躬屈膝,可以舍弃一切。常常是在下面和其他大臣们商量好的事情,但是到了朝堂之上,就完全背叛了其他同僚们,弄得其他人都下不了台。所以汲暗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即使是错误的事情,他从来也不劝谏,只是一味的顺从,没有自己的意见,绝对的”忠诚”。
这上面的不仅说明了公孙弘的奴性,而且看出了他的为人态度---为了自己,不择手段。
书上还说,公孙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意思是公孙弘总是忌恨别人,外表宽厚老实,实则城府很深。对于那些与他有过节的人,虽然表面上装得对他们很友善,但是背地里却总想陷害他们。他诛杀了主父偃,将董仲舒调往胶西。
这又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

这就是一代名丞相----公孙弘。以上的事例、引用均出自于《史记平津侯传》。

关于这个传记,笔者还有几点疑问:
一是,当初太常命应征的儒士写对策时,公孙弘的对策被评下等,总共有一百多人。而当这些对策呈到皇帝面前是,皇帝既然把公孙弘的擢为第一名。按说经过太常的审核后,只会把好的对策呈给皇帝,为何他下等的对策也能呈送给皇帝,而且太常就是为国家筛选人才的?
再者,公孙弘第一次征为博士时,第一次为皇上办事,皇上不仅生气了,而且还说他“无能”。就这样一个人,却成了御赐第一名。此为我的不解之谜一。
二是,当皇帝召见公孙弘时,司马迁用了这样一个词“状貌甚丽”,其意思是相貌堂堂。可是这时公孙弘已经70有余了,在古代寿命都不是很长的情况下,公孙弘能活70,已经是很长寿的了。一个70多岁的人也会相貌堂堂?即使再退一步说,公孙弘会保养,保养的好,可是第一次征为博士时,怎么没有记载,这样的人都是得经过皇帝的亲自任命的,而且他当时才60岁,难道一个60岁的人还不比他70多时年轻?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