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资教生”搅活农村教育这池春水

让“资教生”搅活农村教育这池春水

恰莫杂文2025-05-20 08:38:45
3年前,一批大学本科毕业生响应湖北省教育厅号召,满怀豪情到贫穷农村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3年后,还是这样一群人,当年的热情已渐趋平静,但此时他们却毅然选择留下,继续为乡村教育默默奉献。据统计,首批30
3年前,一批大学本科毕业生响应湖北省教育厅号召,满怀豪情到贫穷农村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3年后,还是这样一群人,当年的热情已渐趋平静,但此时他们却毅然选择留下,继续为乡村教育默默奉献。据统计,首批306名完成资教任务的大学毕业生,有183人选择继续留在乡镇,留下比例达60%。而在湖北省蕲春县,首批15名资教生中,有14人选择留下。(9月20日《长江商报》)
当我们还在为那些“欠贷不还”的大学生们耿耿于怀的时候,在替那些受助而不感恩的贫困大学生们感到羞耻的时候,这些带着青春朝气扑面而来的资教生们却让人眼前一亮。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化解着农村的贫瘠和困苦,把青春韶华奉献于最底层的农村教育,坚守着三尺讲台,撑起农村教育的一片晴空。他们,无疑是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代表,理应受到社会的称赞和褒扬。
众所周知,我们的农村教育长期以来都处于边缘状态,存在的问题众多。农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不稳、教学观念滞后、教学设备落后等现象一直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较低,教师由乡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加剧了农村师资的匮乏,造成了我国教师的结构性失衡,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40多万代课教师。另一方面,由于落后的经济条件和传统的思想观念,相当部分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专业化水平低,教学研究能力弱。这种状况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而资教生的出现,无疑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资教行动的顺利实施,对农村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都势必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资教生大多来自现代城市,学历普遍较高,他们加入农村教师队伍,一方面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尤其是补充了短缺学科的教师,如英语、信息技术课师资,给农村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资教生给农村学校带去了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他们积极输送和传播先进教育理念,不仅打开了农村孩子的视窗,对其他教职工也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
其次,资教生使高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结成纽带,使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拓展了高校支持服务基础教育的功能和渠道。农村学校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平台,有利于缓解当代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为农村教育积攒下难得的后备力量,有利于基层政权建设和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此外,资教生甘于奉献,坚守农村的可贵品质也有力的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优良形象,对其他的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和教育意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期待着资教生这方“活水”真正搅出农村教育新的明天。(张因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