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乐颂与安魂曲
认识两位老人,一位80岁,一位也是80岁。前一位老人出身贫寒,青壮年时期辛勤劳作、养育儿女、自强自立。遗憾的是,安度晚年的他前些年在一次意外车祸中被肇事车辆撞伤,高位截瘫,永久躺在了床上。另一位老人出
认识两位老人,一位80岁,一位也是80岁。前一位老人出身贫寒,青壮年时期辛勤劳作、养育儿女、自强自立。遗憾的是,安度晚年的他前些年在一次意外车祸中被肇事车辆撞伤,高位截瘫,永久躺在了床上。另一位老人出身富足,多年来一直养尊处优,属于家里的“人上人”,由于长期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小病大治,小伤大养,打个喷嚏也要发动全家族的人请假回来围观、服侍、送医、熬药,这位老人身体保养的非常好,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的一些疾病他很少有,只有血压不稳、手颤等症状,就是这样一些症状,也早已多次遍访名医,专程去北京大医院请数个专家会诊过。前一位瘫痪在床的老人,睿智豁达,深明事理,躺在床上,依然是家人的主心骨。在家人面前他选择了乐观,每天听评书,看电视,聊天,不与时代脱节。他感恩于照顾自己的家人,常常说,如果没有他们精心的照料,我早就不在了,现在每活一天,都是赚来的。老人对生死了然于胸,在衰老、疾病和越来越逼近的死亡面前,他平淡、洒脱、自嘲,还很机智和俏皮。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常常微笑着回顾这一生中的大事、小事、高兴事或者尴尬事,用幽默、俏皮的语调讲给我听,我常想,如果把这些话录下来,再写出来,每一篇都是生动有趣的好文章。
后一位老人呢,腿脚灵活,生活本应完全可以自理,但无奈精神早已坍塌。他的子女多金又善良,为了让老人幸福的安度晚年,他们拿出全部积蓄,又借贷一部分,在一个靠近医院的优质地段,买了一栋带花园的别墅,雇了最好的保姆,把老人接来与自己同住。他们都是自由职业者,白天不用去公司坐班,办公室就在家里,所以家里虽然房子大,花园大,但非常热闹。按说这一大家子人,有钱有房有车有闲有爱心,该是多么幸福。但老人感到不幸福,比如他总是追问:为什么我会得高血压呢?为什么别人不得这个病呢?难道是老天惩罚我?我没做坏事,为什么要让我得这个病呢!
比如老人早起发觉鼻塞,就惊恐万状地把全家人都喊过来,他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肯定有病,有大病了,说不定是癌症呢!不行,得赶紧去医院,这里的医院不行,得去北京大医院,把某某、某某(在外地的子女)都叫回来,我都这样了,他们还不回来?!老人的子女带他去大医院检查,检查后,大夫让老人去休息,专门留下老人的子女,对他们说:跟这样的老人长期相处,你们自己务必当心,否则情绪会受其影响,甚至会得抑郁症。
我去看望这位老人的时候,老人的女儿对我说:我以前心多静啊,说话从来没大声过,总是安安静静的,完全是个淑女。可现在呢,抱怨越来越多,嗓门越来越大,心情越来越烦躁……人老了难道都要变成这样吗?其实他年轻时就这样,只不过现在更加严重了,所有这些现象的背后无非就是那两个字:怕死。可人是一定要死的,在死亡面前没有人有特权。即便他活到100岁,依然要面对死亡来临的那天,这一点,难道他不清楚吗?等我们老了,可不能这样。问题是,那时候,我们还会有这种自觉吗?如果已经老糊涂了怎么办?
毕淑敏有篇小说是写临终关怀医院内容的,在临终关怀医院里,尽是些得绝症不久于人世的老人,死神常驻在这里,是这所医院最好的朋友。面对死神,能够有尊严的死去、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的老人不是很多,甚至稀罕。国人历来对死亡讳莫如深,属于禁忌的范畴。死亡教育更是缺乏。
李大眼(李承鹏)在书里借主人公之口说:人是天地间的庄稼。庄稼一茬一茬地播种、开花、结子、收割,留下的种子接过这生命接力棒,顺应四季,开始又一轮的生命之旅。个体的生与死过程,其实是种群的生生不息、基因优化过程。
有尊严的面对死亡,达观的看待死亡,体面的迎接死亡,这是一个高贵生命的自觉、自知、自省、自律,这是天地大生命圈的规律;这更是生命火把的代代传递。为什么不做一个手持火把、高昂头颅、奋勇向前的种子选手呢!
苟且活着,忍裆下之辱,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都是祖宗留给我们的所谓“经典”,没有宗教没有信仰的民族,必定是少年早熟,老练圆滑,八面奉迎、善于变通、没有原则、潜规则盛行、实用为上、功利当头的民族。所以,欢乐了,要胡吃海塞,悲伤了,也要胡吃海塞,什么什么了,都要胡吃海塞。胡吃海塞,谓之“饮食文化”。
“文化”这东西是个中性词,有好的文化,也有坏的文化。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有哪些是精华,有哪些是糟粕,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先哲们: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早已为我们启蒙过。说文化,不如谈文明,只有优秀的文化,才是文明的。糟粕的文化,可能是反文明、反生命甚至反人类的。
西人,生时快乐,就有了《欢乐颂》;死时从容,就有了《安魂曲》。从欢乐颂到安魂曲,应该是一个生命有尊严的简短轨迹。
版权声明:本文由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说说“学生辍学”这件事
下一篇:目标—成功的导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