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德邓小平故里寻思

在朱德邓小平故里寻思

雪窖冰天散文2025-09-16 03:09:52
踏上四川仪陇、广安这方养育时代伟人的热土,我们在深深的怀念中陶醉。这是朱德、邓小平留下的背影——化作山,壁立千仞,化作水,源远流长,化作广博无垠的苍穹,恒久地闪亮着日月星的光辉。这次前往拜谒的大多是出
踏上四川仪陇、广安这方养育时代伟人的热土,我们在深深的怀念中陶醉。这是朱德、邓小平留下的背影——化作山,壁立千仞,化作水,源远流长,化作广博无垠的苍穹,恒久地闪亮着日月星的光辉。
这次前往拜谒的大多是出生在新中国诞生之前的老人,最长者已是90高龄,不少人年少时在课本中读过《朱德的扁担》和《母亲的回忆》,所有的人都赶上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带来的盛世,对春天的故事耳熟能详。同行的县委组织部和老干局的干部说,组织这次活动的初衷是为了满足老人们怀旧的心理,去伟人故里疏理久违的往事。
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去寻找伟人区别于平民的踪迹。距仪陇县城近40公里的马鞍镇是朱德出生的地方。朱德的祖上原是广东韶关客家人。明末清初,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乱和瘟疫使四川人口稀少,清政府采取大规模移民的措施,将一大批外省人迁移到四川,尤以湖广人居多,历史上称为“湖广填川”。朱德的祖先就是在这个时候入川的,最初在川北的广安县、营山县一带流动经营小本生意维持生计,后定居于仪陇县马鞍场。朱德的故居位于马鞍山、琳琅山和官帽山(又名轿顶山)锁岳的腹地,尚好的植被用葱翠而饱满的色彩掩映着一幢川北地区常有的农家小院,少年朱德(字玉阶)自9岁起在这里度过了14个春秋。他的童年是父母作佃农时在一家姓丁的地主家度过的。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丁家的一架大木仓里。当我们亲眼目睹陈列在木仓后面的古木床和那间黑洞洞的小木屋时,心想这伟人也是凡胎俗子所就。朱德的母亲钟氏,一生勤劳朴实,宽厚待人,对朱德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母亲的回忆》中说:“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困顿的家境促成了孩子们的早熟,朱德5岁时就出坡放牛,上山劈柴。为摆脱生活的窘境,父母竭尽全力从8个孩子中培育1人能出人头地。于是,朱德在养父养母的帮衬下上了私塾。我们在故居的阁楼上参观了供朱德读书学习的一间约10平方米的卧室:一盏木制的呈“上”字形的油灯摆放在靠近楼口的小桌上,配一把结构简单的古木椅,长方形桌面靠壁一侧有一个采光用的小窗口,是朱德自己动手在墙壁上掏成的。这就是造就伟人的最原初的小环境。1909年,23岁的朱德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从此跨进了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为寻求真理曾先后留学德国和苏联。对于多数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来讲,只知道朱德是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是全国人大的委员长,对于他半个多世纪所经历的坎坷却不甚了了。新落成的朱德故居纪念馆可以给人补上这一课。
在朱德故里也有一些神奇的传说,如马鞍山的造型活似一匹奔腾的骏马配置的马鞍,琳琅山外延的5个点,站在更高处俯瞰,像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官帽山就更自明其意了,还说朱德故居前面的一汪水域,呈现出中国地图的形状,等等。是神奇造就了伟人,还是伟人造就了神奇?不用说,这都在人们的思考之中。
朱德在戎马倥偬的岁月,战功卓著,从蔡锷将军指挥的反清讨袁护国军到中国工农红军,从八路军到人民解放军。他为人为军的风范令人称赞。参观中,我们读到他抗日战争时期的两封家书:“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我们的军队是一律平等待遇,我与战士同甘苦已十几年,快愉非常。因此,无论什么事都好办……我为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他在另一封信(晋洪洞战地)中写道:“与龄老弟:我们抗战数月颇有兴趣。日寇虽占领我们许多地方,但是我们又去恢复了许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敌人后方北平区域去,日夜不停的与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胜利。差堪告诉你们,昨邓辉林、许朋扬、刘万方等随四十一军来晋已到我处,谈及家乡好友,从此话中知道好友行迹,甚以畅快。更述及我家中近况,颇为寥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惟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来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百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我又函南溪兄(寄)贰佰元,恐亦靠不住,望你做到复我。此候,近安。”虽身为八路军总司令,却身无分文,连寄钱尽孝的能力都没有。朱德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老母逝世前连一杯水都没有倒过。
朱德1909年离开家乡,1960年他唯一的一次回到故里,正遇“三年自然灾害”。他用客家话拉家常,了解些生产、生活上的情况,叫乡亲们实话实说,不要有任何顾虑。他问:“现在生活咋样?一天能吃多少米?多少菜?”等,有人告诉他:“一天吃8两米、3斤菜。”朱老总鼓励乡亲说:“你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多养猪养牛,争取一户养一头牛一头猪。”他回京后不久,家乡的公共食堂就解散了。
“愿与人民同患难,誓拼热血固神州”,多少年来,朱德的报国之志始终不渝,直至1976年7月世逝。从《母亲的回忆》到对朱德的回忆,无不为这位被称作“军中之父,人民之子”的开国元勋所折服,人民为他绣金匾是当之无愧的。
离开朱德故居纪念馆,我们驱车来到广安邓小平故里“邓家老院子”牌坊村。邓家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先祖邓鹤轩以兵部员外郎之职入蜀,定居广安,到邓小平的父亲这一代,已在广安繁衍了18代子孙。据邓氏族谱记载,邓家有过辉煌的族史,第十二世孙邓时敏,1745年官至大理寺正卿。告老还乡后,被清政府授予通奉大夫。为表彰他的德行,嘉庆皇帝下旨为其家乡赐造了“神道碑”和“德政坊”。牌坊村因此得名。
参观中,我们看到新华社北京2004年8月11的一则介绍邓小平童年生活的消息:邓小平曾在位于四川广安的“邓家老院子”里度过生命中最初的16年。在他诞辰100周年之际,以“老院子”为中心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