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征

应征

文籍散文2025-08-16 01:32:15
我入伍到部队,真是一个不能再平常故事。既没有找人托关系,也不用送礼送钱,也可以说平淡得连一点味道都没有。那年,正是学校放暑假的日子,我就读的南京十中也按住常的惯例,要召开一个师生大会。记得那时的校长是
我入伍到部队,真是一个不能再平常故事。既没有找人托关系,也不用送礼送钱,也可以说平淡得连一点味道都没有。
那年,正是学校放暑假的日子,我就读的南京十中也按住常的惯例,要召开一个师生大会。记得那时的校长是个女同志,听说是个老红军,资格很老,平日很难见到。她先通过广播对全校的师生作了一个简短的动员,讲话的内容无非是假期注意安全之类的话,前后不到半小时。当时我们学校还是比较先进的,全校四十八个班级,每个班上都有扩音器,然后,让初三到高三四个年级的学生到校大礼堂集合,我那时在高二[四]班,也随班去了礼堂。到了礼堂,才发现有些异样,只见礼堂的舞台上己摆上了一排桌椅,除校领导外还有一些着军装的人坐在台上。会议开的十分简短,前后十几分钟,校长讲了几句话,部队宣读了一份征兵命令,就由各班带回报名体检。
体检就按排在南京市鼓楼医院,从学校出发一站路的行程,全班四十四个同学说说笑笑,一会就到了医院。到医院门口,有一名大夫模样的人,大声地喊了一句:同学们,注意啦,带眼睛的同学请回去!听完后,我四下光顾了一下,好家伙,一下子少了一大半。原本热热闹闹的四十多人,留下还不到二十个人了。再往里走,就简单多了,称体重,量身高,检查五观。听力。视力。再透视,一套下来也就半个小时的样子。最后到一个大厅里,那里坐着十几个军人,其中有一个人主问,问题也很简单,家里几口人,父母工作情况,兄弟姊妹几个。完了,就各自回家了。
从学校回来,我也没把当兵当回事,也在打算暑假怎样安排。一星期后,一天的中午,突然有人敲窗,我一看是姓胡的同学,他把一张小纸条塞给了我。我把这张长20公分,宽10公分的纸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入伍通知书。上面写着:某某某同学,你己光荣地被批准入伍,请于某年某月某日到校报到。看看报到的期限,只有三天的时间,我在琢磨如何和家里人讲明此事。
一夜无话,眼看就要到期了,我乘父母都在场,就有意无意的告诉他们学校里要征兵的消息,他们听后也不以为然。我又说到自己也报名了,父亲应了一声,也没再说什么。我最后只得告诉他们,我已体检并发下了通知书的事实。父木然,母眼框红了起来,大家谁也没有再说什么。
第二天我早早地赶到了学校,学校的门口已作了相应的布置,门卫也是只准进不准出了。我很快领到了军装,我以向家里送衣为名向有关人员请了一小时的假,允准后,我带着换下的衣裤跑回了家。父已上班,弟妹上学去了,家中只有母亲一人,她接过我换下的衣裤,看看穿着军装的我哭了,叮嘱我到外面要小心,最后,在我军装的上衣口袋里装上了五元钱。我就这样地离开了家。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是一次没有归期的离家!一个戏谑式的应征,竟改变了我大半人生的轨迹。虽说没有"青山埋忠骨,马革裹尸还"的悲壮,却也落得独在异乡为异客,少小离家今未回。
此次征兵,我们全校共有一百八十余名同学应征,我们班级共去了七人,他们是:胡寿新,刘通华,夏伟贻,吴骏,胡大海,章文洲。据说那次南京市共出走了四万“学生兵”,全部发往山东。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