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棒与扁担

棒棒与扁担

刺恼散文2025-03-28 04:57:34
在武汉的汉正街头和其他的街巷,有很多这样的人:身穿老式的黄色卡其布做的中山装,下身是一条酱蓝色的普通裤子,脚上是一双黄色的解放鞋,说不定脚趾想透透空气,早在鞋的前面开了大扇的窗子,那袜子也叫脚趾头给如
在武汉的汉正街头和其他的街巷,有很多这样的人:身穿老式的黄色卡其布做的中山装,下身是一条酱蓝色的普通裤子,脚上是一双黄色的解放鞋,说不定脚趾想透透空气,早在鞋的前面开了大扇的窗子,那袜子也叫脚趾头给如法炮制了。肩上呢,放着一条自己山上的竹子做的扁担,扁担上绑着一束麻绳。他们时常是把扁担的一端放在地上,好把扁担竖在地上,两手握着放在扁担上,下巴放在手背上,一双眼睛打量着行人,要是哪个客商吆喝一声:“扁担——”就有许多这样的人蜂拥而上,仿佛他们的名字都叫“扁担”似的。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原本各自有各自的名字。只是因为他们耐以谋生的就是随身的一条扁担,帮着别人挑货物,挑一担,能挣两三块钱。原本大家也喊他们师傅,湖北人喜欢管亲朋之外的外叫师傅,不过时间长了,便觉得叫师傅无以把这个职业和其他的行当区别开来,后来大家看这些人缩依靠的就是一根扁担,于是便纷纷改口,称为“扁担”了。
“扁担”大多是从乡村到城里来谋生的农民,也有城里下岗的又找不到工作的工人,在汉正街头,这些农民和工人结成了真正的工农同盟。有时货物很多,一个人是挑不了的,又不想让到手的生意跑了,便得喊一个或者几个同行帮忙,共同把客商的货物挑到汽车站或者火车站去。倘若几个人在一个地方晃悠久了,彼此就熟识了,哪家给捎来了好东西,那个人也必定会分给他的同伴共享。
记得第一次在重庆乘坐公交车,上车后,售票员问我:“老师,你到哪里去?”我刚从学校辞职到重庆来,她怎么就知道我是个老师呢?再说,我以前也不在重庆教书,她犯不着喊我老师啊!后来才知道,重庆人一般管别人都喊“老师”,这也真让我开了眼界。
后来发现在重庆,也有一些人干着和“扁担”差不多的工作,这些人被叫作“棒棒”。他们赖以谋生的就是一人多长的用竹子削好的一截圆筒。大概这截“圆竹筒”才是真的“棒棒”,“棒棒”上系一捆麻绳,便是“棒棒”们赖以营生的家什了。“棒棒”们大多聚集在火车站、汽车客运站、公交车站等人流量大货物多的地方。在公交车站,我常看到一辆公交车快要到了的时候,几个“棒棒”手里拿着“竹筒”追着车子跑,等车门打开,马上上前,如果有人需要他们帮忙挑货物,他们就很高兴。但更多的时候是他们追着车子跑了一路,等车门打开,乘客一个个走下来,才发现没有人需要他们。这个时候,他们也并不气恼,憨憨的笑一笑,就又去等待下一单“生意”了。
这几天气温很低,可这些憨憨的汉子为了多给家里攒几个过年费,还是依旧在马路边、商场边守候着他们的生意。这是一群对生活非常执着,也非常朴实的人,他们就这样在重庆城的角角落落站着,站成了山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