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倚门盼儿归

老母倚门盼儿归

独胆英雄散文2025-08-19 00:41:29
每个周末回老家看望母亲,成了几年来的习惯动作。除非周末有特别紧要的事情,都是如此的。每个周末,如果我因为琐事回家得稍晚,就总是看到母亲在小院的大门外,或站立,或徘徊,焦急地等待我及妻儿回家的情形,寒风
每个周末回老家看望母亲,成了几年来的习惯动作。
除非周末有特别紧要的事情,都是如此的。每个周末,如果我因为琐事回家得稍晚,就总是看到母亲在小院的大门外,或站立,或徘徊,焦急地等待我及妻儿回家的情形,寒风吹动着她的银发和单薄的身躯,叫人见了不觉黯然。
我于是就埋怨她:“外边冷,不要等,你在家里守着火炉,到吃饭的时辰,按时吃饭就是,别等我们,如果冻坏了那怎么办?”
母亲说:“没事儿,习惯了,我就是没事了出来转转,打电话会分神的,再说我又没事儿。”
每次回家,我总是问问母亲有没有需要办的事儿,母亲总是说:“没事儿没事儿,家里都好,别记挂。”其实我知道,母亲虽然这样说,就是真有事,她也一般不会告诉我。记得有一次回家时,母亲已经感冒好几天了,天天到村卫生所去挂吊瓶,我回家知道后,埋怨她,她依旧说:“没事儿没事儿,不就是感冒啊,扛扛就过去了。你哥照顾得我很好呢。”我知道,为了不让我“分神”,母亲总是以家里“没事儿”来宽慰我。
为了预防母亲对我的这种“欺骗”,我总是在周末挤出时间,回家看看。如果一周的时间我不回家,就需要两周半月的时间了,那就太长。母亲年龄大了,时间长了不回家,就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虽然也打电话问问有事儿没有,虽然每次电话里母亲都说没事,但总是不放心,有时候做梦也梦到,半夜恍然醒来,心里充满了担心。当然,有时候为自己的这种担心感到可笑,因为家里还有位哥哥在悉心照顾着母亲,母亲说生活习惯不同而坚持自己住,离兄长的家很近,而兄长又是天天去母亲的小院的,即使有事情,只要电话一拨,兄长就会马上到的。母亲又和邻居处的关系特别好,很多事情也很感谢邻居们的悉心照顾,邻居们上坡摘了鲜嫩的豆角,或者水灵灵的芹菜,都要给母亲送一些来,母亲有时候煮了热乎乎的鸡蛋、鸭蛋,便也塞给邻居家的孩子吃,大家相处得很融洽,其乐融融,如同一大家人。所以,本不该过分地担心母亲的,却毕竟母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虽然身体硬朗,还一直坚持到自己开辟的荒地里劳作,种萝卜种葱的,或者南瓜、扁豆。每次回家我都说:“别种了,你能吃多少呢?”母亲总是说:“活动着,锻炼身体呢。”说不过她,我又考虑稍微活动点,总比不动好,便依了母亲。于是,母亲就经常在她开辟的小荒地里忙碌,虽然地小,却还是收获很大的,于是我回家后每次都能带走一些地瓜、花生、扁豆、南瓜、萝卜、大葱等上好的蔬菜或者特产。
每次回家,母亲每次都格外高兴,忙着忙那,忙着做饭,忙着准备些让我们带走的小地里的收获品。虽然我回家并没有多大意义,也就是回家看看、回家谈谈,顶多回家干干,而并没有多少活儿需要干的。但我知道,人老了,更在乎的是那种亲情,在乎那些人,图得就是“团聚”中的那份亲情。这些年,每次春节过后,我们弟兄总要把所有的亲戚和亲朋好友家的老人去看望一遍,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人老了,不在乎你给他带了多少东西,更在乎你能到他的跟前,坐下来,说说话。更在乎那种不嫌弃不抛弃。更在乎那种记得和“在乎”。现在生活好了,老人们一般不缺吃喝,缺乏的往往是比困难年代更缺乏的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温情。别让人与人之间的这份情感成了稀缺的东西。
每次回家,我总要带着孩子。于母亲来说,儿孙绕膝,这是一福,尽量创造条件让母亲体验这份幸福。于孩子来说,这是无声的教育,不管我们在哪里闯荡,老家是我们的根脉,尊老更是一个人的道德根基。孝是德之先,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先从孝开始吧。爱小家才会爱大家,爱自己的老人才会爱他人的老人。
母亲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又长高了,比奶奶高了。”一边拿出给孩子买的玩具和书籍,一边拿出些时鲜的瓜果梨桃。孩子说:“谢谢奶奶。”一边拿了玩具玩耍,一边吃着瓜果梨桃,一边跟着奶奶做些家务活。我们静静地看着这祖孙之间的亲情对接,心里更是幸福无边。孩子也格外懂事,每次回家,母亲忙着,孩子也总是凑上前去,愿意跟奶奶一块干活,虽然干得有些稚嫩,但依然干得快乐。譬如包饺子,母亲、妻子、孩子都上阵,我在一边生火烧水。孩子便央着奶奶教她包饺子,包了,又在高粱秆做成的盖垫上摆放饺子,摆了,又央着学擀饺子皮儿,于是,饺子皮便出现了各种形状,圆形的,菱形的,三角形的,椭圆形的,都有,母亲却说:“俺孙女擀的皮虽然不好看,但包出来好吃呢。”正如母亲所说的,等到最后,饺子煮熟了,大家还真是争着吃那些不规则的饺子呢。其实,我明白,母亲在那些菱形的三角形的椭圆形的饺子皮里,裹进了更多的水饺馅儿,裹进了更多的肉,吃起来自然就更香了。同时,在那些不规则的饺子里面,更是裹满了亲情,裹满了幸福。女儿还洋洋得意:“看吧,我包的饺子最好吃,大家都抢呢。”我一笑,并不揭穿。
每次回家,母亲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述村里的新闻和旧闻。谁家盖了新房子了,谁家买了大汽车了,哪个长辈生病了该去看望了,谁家的黄牛产仔了,这些天谁到这小院子来看望她了,谁给她带来了鲜嫩的豆角了,谁给她买了山鸡蛋了,讲完家乡的新闻和旧闻,然后就是嘱咐我少喝酒了,少想家了,少惦念她了,在外注意安全了,等等,母亲总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说出无限的话来。其实,我知道,这些殷切的嘱咐何尝不是沉甸甸的亲情的行囊,每次回家,打好这包裹,然后带着这温暖出发。
有时候我想,乡音乡情,老家的亲情,于自己更是一种上好的补品,是应该好过上好的野山参和鹿茸的,这乡亲亲情,是一剂最好的能够去浮火、去浮躁、去现代人身上的悬空感、增加地气、零距离触摸根脉、润泽人躁寂心灵的良药。
因为基本上或者全部是每个周末的上午回家,这规律性,也给母亲造成了等待的麻烦。而我,有时候忙于事务,造成了不那么准时,如果回家晚了,母亲便在小院的门口等待,虽然家里安了电话,但是母亲说:“不习惯用那东西。”其实,我知道,母亲担心的依旧是怕对我造成的“分神”,从而影响我的工作。
不久前,单位周末的上午突然加班,忙得焦头烂额。忙完后,已经是中午时分,才想起来是周末,赶紧往老家打电话,没人接,单位安排了工作餐,也不吃了,赶紧从单位回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