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湘西旅行之后

写在湘西旅行之后

行军床散文2025-10-01 06:46:17
在那时,某个绿叶婆娑枝柯纵横、曾经被虫蛇视着家园、日光月色倾泻如雨、精确的云和精致的蔚蓝的天宇相互的投影覆盖着的破宅旧第,某些永一在延续和褒有传奇和血的词汇与风一同落下,某种因为某人突然成为意象,落到
在那时,某个绿叶婆娑枝柯纵横、曾经被虫蛇视着家园、日光月色倾泻如雨、精确的云和精致的蔚蓝的天宇相互的投影覆盖着的破宅旧第,某些永一在延续和褒有传奇和血的词汇与风一同落下,某种因为某人突然成为意象,落到每一个时间的过去所造就的机缘,就在某一个忧郁着而从来就不混沌的苦难的幸运的总和与相互纠缠之中,我得以逃脱了经验(或者说是经验把我送进了一个没有结局的旅行);唯心和唯物之间互相的攻击与亲密接触,皈依空间扩展的关系是时间留给我的一个合理而并不牢固的位置,它居住在我灵性的中央。就在那无数个某时某地某物某人与无穷个那时的河流作为存在和抽象的“我”的例证和自嘲的引领下,我肯定以不再被赋予功利的生活与不再以恍惚添加对生命的感觉,成为此时此刻。
光同谁的影分享野山和我?我就如此可能繁复而又心醉神迷于大智的简洁和伟大的纯粹?色与谁的丝质的线条作为美的事物的统称,使指头从机械和工具的概念中挣脱出来,将“我的我”补充、休正?历史是曾经死去的一个记忆中的真实,而永远生活在一个无法更正的、更为真实的失落在道德或贞操的幸福中、曾经恐惧和作为馈赠于后人那带血的鞭子和含蓄的谎言与战争是否使“我的我”警醒?因而历史最不会夸张的记忆是因果互报,“我的我”与“你的你”惶惶然浮出水面,业已得救,业已安静,我们还在彼岸彼时惊乍什么?
我把一只手放在凤凰古城古墙一个接近于尼采或者庄子蝶翅残片的侧面,似乎那些永远降临在“后面”的、一定从逻辑学和修辞学、从历史学和道德学的关节之间教导着这只手该从何处拒绝具体操作的方式而开始思索,并且不能停止。《鸺巴鸺玛》不会给予“我的我”一个象征的索引和旁注,它只不过是索引中的一个音符,或者被已经不再是歌声的残损音色而否定的一个抒情。我在一条绿草如妖如魔、深入形容词、湿濡如历史之眼的老巷里为唯心主义而倾心,为茶香和酒的幌子,为更夫曾有的冷漠的过早暴露的时间的盘和一碗卤水稳定的积淀而庄严,他们一时间都归我的主观管制。一面焦黄的土墙和一个焦黄的笑容,不知被多少个爱情羞辱过后而据为己有,线装书和千年辣椒喷吐的美食获得了这样的结局。一座很快走入我脚心以下的石桥完全忽视了碧水和一些菜叶平淡之极的姿态,同时迎在碎波上的古怪眼神和嘴脸,从未勾引出岁月的某个细节和我们的我们无法确认和破译的关于联想的诡谲。叫“刑场”的地面更是一个毫无根据和用处的逻辑以及一些浅层次的理论,问题是,我一只膝盖拖累着一只脚踏向冥幽之前被彻底完善的鲜活肉体,正剧烈地通过关节的舞蹈传达出悲哀者的痛苦和生命在某种情态下为“刑场”制作的孱弱——这多么富有诗情的表达!我宁愿这种表达永远不要被教科书玷污和曲解;“我的我”“你的你”如一具具幽灵终于露出了富钙的骨头和灿烂的抒情原则,使我想起了每一个母亲躲在柴门背后咀嚼爱子或丈夫所赐予她的死亡的“粮食”;一个刽子手在其时其地其状景下成为参照,成为一个介于可能和“二难”之间的“推理”。这就是经典喜剧和经典残忍所镶嵌在人类德性和知识之间的镜头。我进一步获得:因为像一把鬼头大刀一样存在,无数单一的情节和重复的段落,都同时具有生命意义,死亡最后把它爬梳为概念。一截永不可分割和肢解的湘西的拆瓦断垣,是人类“脑袋”之外的坚硬精神,我们也许从来就未曾在它们的形状和颜色中取得过物质,从未因为过分的参与而获得精神;一个稍纵即逝的、远在风和意识之外的时间呕吐赃物或一章并不引自自己为豪迈的诗歌,它们太强调它们个体存在的久远性和唯一性,使一切后世者的客观或主观、高尚或卑劣、自觉或混淆完全错位,因为从历史的背后显彰出“影子”和“伪劣”的道德教养,已经丧失了基本的独立!
没有补白,风光古镇依旧在万千山林之间通过无数文字的构架所支撑的已经和无数作为“现象”活着的水和泥石,使我们无以触摸和理喻一个叫不朽的东西回归时间与空间组合的故园。那里由一个人和他的庭院,一段对埃尘的回忆和抽象情怀相挽的生命映照:曾经出现了一群人,而从来就没有忽略过另一个别样风情和抽象于风情之外的人!
旅游者的忘恩负义在一帧照片上得以充分的呈现,钞票从古到今就是在使用过程中暴露了人类如病灶侵体的那种无望和背叛!我路过辰州时的那些尖锐的赞美和做作如乌鹊神智的观摩,是景状与心灵的脱节。旅游者最大的精神缘由,就在于一些精致的盘算最终让他们调整了审慎的心态,明白来尘嚣而遁入湘西,但现象所指,他们最终仍然陷入无穷的尘嚣之中,如一些循规蹈矩的规章和物理学上的呆板的序列。许多事理并不能造成生活的失衡,就像粗野的一些的行为与杂乱的饮食并不一定就会使内分泌失调一样,无审判历史和审美风胜的性灵,何苦要将自己诱入一个暴露自我表现乖戾与无趣的境界?“我的我”在非预知性的萍水相逢中,永远便排斥了旅游者和他们的“疯哑聋”;在保靖以西,在酉水流域还没完全被我目力所遍寻遍觅之际,“我的我”,在某些美的已然或可能的感伤中接近了沈从文。我们接近了抽象的湘西和抽象的抒情!我感到我舒畅的对一切事物的感知,通过这个人和其美中的吟诵,更接近神了。
湘西的孤独是一种高雅艺术的孤独,它的风光如上下弦月,一半的黑暗像在无边幽秘之境中的妮妮交语和温婉的情调,一半凸现的光明如无数光辉的片段,在苗家土家侗家与汉家共有的文化特征下面成为岁月——那过去的圆满,现在的残缺和未来的完美。湘西在幻想者的歌声里从不背离生活的悲乐与得失,它强调一种生生不息的“继续”和维护自我表现的无限自由状态。历史的活者是未来的死去,今天,提供了一个只在空间上的跳板,而时间,是顺理成章的爱情,战争,它贯穿于持续的延留之中,消失,又重来。湘西以一种远离背谬和浮华现象而成为一个客体,粉饰生活的人,他们的铺垫和乐于在生活表象上打盹和长肚腩的结果,在某时某刻粗略地清醒,也不可能成为其感性和抽象上的主体。湘西所完全相同于人类内质的一点就是:对假设的漠然,对道德的锤炼,在同一生命形式下遵循非理性的纯正和非纯感性的美的规则,以为知识并不一定能提高精神的品位。对历史,湘西也并不刻意向我们指出: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叠,大块的量,简单的拼凑;历史是一段时间里存在着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