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文化人解读神奇凤山群英会

小记文化人解读神奇凤山群英会

焦峣散文2025-04-27 02:39:03
今年五月中旬,县委县府首次举办了“神奇凤山•著名作家采风活动”,笔者有幸参加。活动中能跟一些国家级、区级重量级作家零距离接触,一睹他们的尊容,领略他们的风采,享受他们的风趣,感受他们的情感
今年五月中旬,县委县府首次举办了“神奇凤山•著名作家采风活动”,笔者有幸参加。活动中能跟一些国家级、区级重量级作家零距离接触,一睹他们的尊容,领略他们的风采,享受他们的风趣,感受他们的情感,品读他们的智慧,倍感欣慰。作家们在凤山的两天活动,与其说是采风,不如说是文化人聚集凤山,解读神奇凤山的群英会。
凤山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奇山异水魔洞,赢得“国家地质公园”之美称。县委县府领导树立科学发展观,高瞻远瞩,充分利用自然优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曾三次在首府南宁召开凤山旅游新闻发布会,连续三年在本县举办探险旅游节,宣传凤山,推介凤山,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区内外游客走进凤山,领略了凤山的山之情水之韵洞之奇,既让外宾认识了凤山,也给凤山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新一届凤山领导人更是独具慧眼,他们益加以文化人的视角来看待凤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他们意识到,仅是靠新闻人的镜头摄下一座座静止的怪山,一条条亘古流淌的河流,一个个寂寞无声的洞穴,这是远远不够的。游客到来,虽然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折服了他们,当时也曾为神秘的自然景观叹为观止,但离开后,心中除了山还是山,除了水还是水,除了洞还是洞,没什么可咀嚼,可品味。大凡著名的风景旅游区,都以文化作为底蕴,都以人文气息作为渲染。凤山自然美景比比皆是,就是很少发现其有多少文化底蕴,有多少文化气息。县委县府邀请著名作家来到凤山,就是让他们填补这一空缺,挖出神奇凤山的文化内涵。正如县委书记罗光勤在座谈会上的幽默欢迎词一样:七十年前鬼子没敢进入凤山,今天“鬼子”来了,但愿“鬼子”们用你们手中的妙笔,把更多的“鬼子”引到凤山来。
县长黄德意对凤山的旅游资源开发豪情满怀,且夸下海口,力争打出凤山旅游品牌,把凤山打造成旅游大县。他如此设想:过去,广西人见面打招呼,问的都是“吃了没有?”将来,广西人见面开口第一句话应该是“去凤山了没有,今天钻洞了没有?”果真这样,凤山的旅游业的发展已达极至。他还设了一项大奖,谁能够找到进入凤山县城地下“空城”的路径,即奖30万元人民币。如果一旦地下空城开发成功,凤山其他矿产就不用开发了,凤山二十万人口尽管守“城”待“币”了。
游历了凤山的名胜,诸如三门海、阴阳山、江洲仙人桥、鸳鸯湖、鸳鸯洞、挑花源等,感受了梦娥蓝靛瑶寨风情,体验完巴腊小康生态示范屯人与自然的和谐,作家们感慨万端,情不自禁,对凤山之行的这一本大书,早已酝酿在胸,即刻“书”欲出。他们以文化人特有的见解,独到的眼光,对推介凤山旅游提出了许多充满理性的建议和意见。
广西作协副主席,文坛“桂军领袖人物”黄佩华如是说,凤山领导人召集文化人解读凤山,是英明之举。他打了一个极其恰当的比方,一个地区,在经济方面进行投资,会立竿见影;在文化方面进行投资,可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看到效益。这就犹如肉和骨头,百年之后,肉已腐烂,骨头完好无损。
中国一级作家鬼子,凭着大作家的才气和独到思维,明确指出,作家莅临凤山,凤山人民就是希望用我们手中的笔,把凤山推销出去,把更多的游客吸引到凤山来,让凤山的旅游资源产生经济效益。一个旅游景区如果没有文化底蕴来作支撑,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他说,陕西的乔家大院,几百年的历史,一直默默无闻,自从张艺谋在这里拍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便闻名遐迩,如今海内外游客到此观光者络绎不绝。凤山的山水哪一点比不上九寨沟和湘西山川?可就是因为有了沈从文的《边城》,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剿匪记》《血色湘西》,才让那里的风光独具魅力,游客不辞山高路险,千里迢迢涌向那里。我们口口声声说凤山神奇,“神奇”由何表现?从哪个角度着笔才能更好的展现凤山的神奇?
中国重量级作家凡一平支持鬼子的观点,他说乐业县有一个火麦屯,原先地偏人穷,游人不齿。后来就是有几个作家来到此处投宿,发现这里的吊脚楼很有特色,民风极其淳朴,作家们深受感动,于是挥笔成文,记住这个感人的村庄,这个村庄因此扬名受益。如今,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乐业民族风情园,村民坐取游客囊肿钱物。他建议作家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凤山,形成美文,结集成书,为推介凤山服务。
故地重游的《南方文谈》编辑,著名散文家何述强在惊叹三门海的神秘之后,发出深深感慨:为人不到三门海,枉来世上一百年。他的建议更是别具一格,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建议给凤山今后的旅游发展指出了新路子:应该在三门海、鸳鸯湖、鸳鸯洞拍摄一部与美丽爱情故事有关的电影或电视剧;亦可请来著名摄影家、画家亲临凤山,用庞大的艺术把凤山推介出去;请宗教专家恢复和重建“三门海寺庙”,让三门海蒙上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
本土文学大师罗伏龙先生看到近几年来家乡的巨大变化,诗兴大发,当场吟诵自己新作《凤山人家》:“碧水弯绕万家,临窗夜钓戏鱼虾。檐前紫燕来添趣,飞点清波逐浪花。”他还与凤山籍著名作家黄志谋先生表示,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多写有关凤山家乡文章,在文学领域里提高凤山知名度。
大概是参观巴腊猴山有感吧,作家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作品要突出原生态,除宣传山水外,还须宣传原生态的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写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挖掘民间传说,收集整理各类故事;打“三门海”商标,建“三门海”网站等等。
据说,目前作家们的大手笔已陆续传到县文联,文化人解读神奇凤山的杰作将结集出版,不久面世,以飨读者。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