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折翅的雄鹰——李恪

大唐折翅的雄鹰——李恪

冠履倒易杂文2025-03-16 11:58:16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被封吴王),母乃隋炀帝之女。是大唐皇储中最出类拔萃的英杰人物。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而李世民生前也很喜欢文武兼备的皇子,常称其“英果类我”,并有意识的加以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被封吴王),母乃隋炀帝之女。是大唐皇储中最出类拔萃的英杰人物。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而李世民生前也很喜欢文武兼备的皇子,常称其“英果类我”,并有意识的加以培养教导。然而,他却没能成为大唐的皇帝,最后为长孙无忌所害,死于冤狱。是什么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成为是一个时代的悲情人物,更在历史的河流中留下长长的遗憾。
看历史,要历史的看。司马迁在《史记》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到底,就一个‘利’字。无论李世民为了遵从封建礼仪,立太子以嫡;还是搞政治平衡,求得天下太平。他最终要维护的还是大唐的利益。
唐以前的传统,君王立太子,是立嫡(长)不立庶(立子以嫡和立嫡以长)。虽然李世民本人发动玄午门之变,废掉李建成,迫使李渊禅位于他,但他也没敢逾跃出立子以嫡的宗法制度。除非嫡系子孙都被剥夺继承权,才能轮到庶子。所以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只能是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长子李承乾八岁即已被立为太子。但李承乾后来欲谋杀父王,濮王李泰密谋夺太子位,兄弟二人双双败露,双双被贬一废为庶人,一贬徙郧县。惟一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只有李治了,不要说此时李治无过不能废除,就算有过废除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李承乾和李泰的儿子。后来他果然继承李世民成为唐高宗。《贞观政要》里面诛遂良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
唐以前的统治阶级是以士族集团为基础,左右国家政权。而婚配更讲究门当户对,妻族与夫族是“合二姓之好”的婚姻关系,利用婚姻为纽带将两大士族的利益结合在一起。长孙家族源自北魏皇族,绵延数朝,势力庞大,在士族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在李唐王朝中出现了两个最杰出的代表:长孙无忌他一生的功业辉煌,执政达三十多年。更辅助一代英主李世民开创了大唐帝国,作为唐太宗的股肱大臣,名列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中的第一位;另一个是长孙皇后,她是长孙无忌的亲妹妹。这位正宫娘娘,为人又极贤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对她也是十分敬重。
太宗深刻知道封建道德的可怕和士族实力的庞大,而士族和太宗尊崇的儒家在对嫡子继承的必须观点统一。很简单,一旦动摇了嫡长子继承权士族的根基就垮了;再则长孙家族的实力和士族的地位。触动这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苦心经营的贞观盛世可以瞬间变成第二隋末。凭这位英武绝伦的太宗还不敢轻决的立子以庶。所以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宗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
李恪是天地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的身上融合了隋(杨帝)和唐(太宗)两朝皇家的血脉,拥有天下最高贵身份的。更融合了北齐、北周、隋、唐军事贵族勇武豪迈的血统,他文武双全,英俊挺拔,、在唐朝皇子中,他也是最最出色的美男子。虽然没有建过什么大功业,却“名望素高”,深得人心,当他牵连被诛时,“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可见,他象他这样的完美身份,在政治上绝对是个魅力四射的明星,这种让人折服的巨大魅力,让前朝遗老们着迷,而唐初期,朝堂上大多是隋朝旧臣。众望所归这是他的幸,更大的是他的不幸。因为这种不幸,他只能眼睁睁看着皇位,让他的弟弟轻轻松松坐上。
他的身份太敏感了,这样就判定他从命运的不平凡,李恪不能立太子,立则天下不定。,从他一出生,人们就潜意识的认识到:这个李恪和维护他的人,才是让未来大唐王朝内部发生动荡的最大因素。而立李恪为太子,隋杨政权会以一种顺理成章的方式复辟,那些为大唐建立,冒着刀枪血雨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们,绝对不允许把江山交给隋炀帝的外孙,由于李恪有隋朝宗室的这一层特殊身份,开创者们难以接受皇帝宝座重新回到隋炀帝一支。这是历史的必然,无论是哪个历史朝代,无法容忍一个流着前朝最尊贵血液的王子成为储君,哪怕他是最优秀的,是融合了两代伟大帝王的血统。因为新王朝的即利益者们,不可能将他们得到的利益在转手送还给旧的利益获得者,哪怕是平分都绝对不可能。如果历史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它否定了大唐王朝的开国的正确性,否定了历史。即使长孙皇后大行之后,李世民欲立李恪的母亲大杨妃为后,却遭到了权臣们强烈反对,此事最终没能成功。
尽管李世民多次说李恪像他,甚至动了易储的念头,无奈最后皇位还是与李恪无缘。再回到历史说历史,如果真是立李恪为帝,谁能帮助李恪守住大唐的江山,将贞观之治从春天带到夏天呢?若李恪称帝,肯定会重用支持他的前朝老臣和士族,(如杨仁恭、杨师道家族);打压反对他的集团或个人时(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再者,即使李恪不处置他们,试问他们能悉心辅之吗?因此立李治不立李恪在政治平衡上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在历史上却是最大的遗憾。
可惜卿本人杰,奈何被长孙无忌诬陷而死。有位网友不无感慨的写到“假若李世民传位于李恪的构想得以实现,那么“贞观之治”后的大唐在李恪经营之下,必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历史就是历史,不可能假设。“批判的武器”终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大尾巴羊的的李治还是继承了大统,更成就了一代女皇武则天。使李唐王朝遭受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浩劫,差点国将不国。后来武则天就以长孙无忌的那个——诬以谋反,将其置死。也应了李恪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历史的长河在这里打个深深的漩涡!
标签
相关文章